功能性有机分子的合成及STM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yq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设计并合成了一利三角形的分子,参与了十四种共轭多炔苯胺衍生物的合成路线的讨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探究了其在HOPG表面的组装,总结了共轭多炔苯胺类衍生物系列分子组装的特点和规律性,发现8Y分子可作为分子模板,主要内容如下:(1)2,4,6-三(3,5-二甲酸甲酯-4’-羟基偶氮苯)-1,3,5一三嗪(TDHAT)在石墨表面组装成三角形结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物质-TDHAT,并用STM探究了其在石墨表面的组装,得到了排列整齐的花瓣状结构,与其他三角形分子的组装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化学结构相似时组装图案也可能产生很大差别。(2)不成环的共轭多炔苯胺类衍生物(SLJ系列)随着体系的增大,组装变难,组装过程中产生溶剂效应。SLJ系列样品中,含有两个的2JT2和PLY-D在庚酸及辛基苯中均能被观察到,但不同溶剂中所得到的结构不同。含有四、六、八个苯环的体系只能在庚酸中得到稳定结构,庚酸参与了共组装,理论计算可证实这一结论。当体系由两个苯环扩大到八个苯环时组装越来越难,末端较大的异丙基硅基也降低了组装的稳定性。(3)成环的共轭多炔苯胺类化合物6Y和8Y可作为模板分子。研究表明环状空腔可以容纳与之相匹配的客体分子,如8Y环中可容纳缬氨霉素(环肽)。
其他文献
开展土壤有机碳、氮互作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准确衡量全球变化情境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本研究以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内油松林为试验样地,以油松林主要研究对象,2014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