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献,历来受到学者的追捧,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虽经历了文献载体的变迁、文字变体、语音的变化,人们对其深入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在解读《诗经》、承传先辈已有的成果时,难免产生分歧,出现矛盾。本论文正是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各种现有资料,对《诗经·大雅·灵台》的创作年代、主旨及关键词语等方面进行考释与辨析,以期能得到中肯的结论。本文首先从整体上考辨《灵台》的创作背景及主旨。《毛诗序》:“《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诗序》点出了《灵台》的创作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引出文王建造灵台时,“民始附”与“民归周久”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灵台》诗创作年代及主旨的考辨。关于《灵台》诗具体的创作年代,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以吕祖谦为代表,主张诗成于武成时期;一是以马银琴为代表,主张成于穆王时期;三是以孙作云为代表,主张成于宣王时期。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整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周公以训嗣王”创作目的处着眼,认为是武成时期的诗歌。关于《灵台》的主旨,历来聚讼纷纭,主要有“与民偕乐”、“美遊观”与祭祀三种不同的观点。三种观点各有优长,难分高下。本文在认真辨析各家观点之后,认为是此诗当为祭祀诗。第二、三、四部分则是重点辨析诗中所涉及到的名物及部分关键词语。《灵台》涉及到许多名物,如灵台、灵囿、辟廱,分析了解这些名物,能够更加明晰地探究诗歌的创作主旨。而对其中有歧义的词语进行考辨,能够更好理解诗歌的内容,为解决千古悬疑提供佐证。接着对诗中的鹿、鸟等动物意象进行考辨,从民俗学视角切入,挖掘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最后,在评价《灵台》诗章旨的基础上,结合前面各章分析,肯定了诗歌透视出的文王“德治”观。主要包括文王德及百姓、文王德及动物及以礼乐美文王,以达到求贤的目的。总之,《灵台》意在阐述文王的“仁德”思想。对这种思想的阐发与重塑可以对当代治国理念或有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