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即生活。“过什么生活受什么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最直接相关者,教师生活的品质关系着教育的品质。但多年来,人们对教师生活的关注,大多停留在相对单一的、理想化的教师专业生活的维度上;缺乏对教师完整、真实生活的考量,忽视了教师作为独立、发展中的主体的存在;较少从整合的视角关注教师的整体生活。某种程度上,教师生活研究的单一与非统整制约了教师的成长。探究教师多维生活及其生活的和谐统整,是促进教师完整生活观更新和自我生活重建的核心,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首先,本研究在已有生活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及马克思的时间观理论,遵循教师个体自我发展规律,以整全、融通的视角澄清了对教师生活的新理解,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教师生活与教师成长的关系假设。在该假设中,日常生活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生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闲暇生活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自由空间,其结构的完整与关系的和谐能促进教师生活的完满与幸福,其结构的不完整与关系的失衡则抑制教师的成长。整个教师生活与教师成长的关系假设是对教师发展的凝练,也是教师走向自我生活重构的有效路径。其次,基于教师生活与教师成长的关系假设,编制小学教师生活现状调查问卷及其生活统整的访谈提纲。通过对无锡市小学教师生活现状的调查,发现研究对象的整体生活处于中等水平,其生活关系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表明被试生活处于一种不完整、不和谐的状态,且日常、教学与闲暇生活存在相对脱节、相互衔接与支持不充分,每种生活形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1.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占比重最大,但又受到教学生活的挤压,难以实现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2.小学教师的教学生活处于中等水平,他们在教学中承受着较大的身心压力,被教学杂务淹没,他们的教学生活呈现日常化的趋势。3.小学教师的闲暇生活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的闲暇生活意义虚化或从众化,其对于闲暇生活的认知与实践也不相匹配,缺乏个性化的内容与方式。4.小学教师多维生活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1)日常生活:随教龄增加、学历增高,日常生活得分减少;随着健康状况改善、教学获奖层次提高、孩子成长的顺利,日常生活得分增加;城市教师得分高于乡镇教师得分。(2)教学生活:随获奖层次的提高、孩子成长状况的改善、教龄与年龄的增加,教学生活得分增加;随学历增高,教学生活得分减少;教学生活存在性别差异,且男性得分高于女性;任教三四年级教师得分高于其他年级教师。(3)闲暇生活: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善、教学获奖层次的提高与孩子成长的顺利,闲暇生活得分增加;随教龄增加,闲暇生活得分减少;城市教师得分高于乡镇教师;任教三四年级教师得分最高。最后,通过对小学教师生活统整的个案访谈,还发现他们对完整生活的认知低、对生活的统整意识较弱、工作生活对其双重影响大。针对小学教师生活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小学教师的生活完满,提出教师统整个体生活走向和谐的策略:关注自身生活,增强反思意识;提高生活勇气,让生活丰富和滋养教师生命;加强生活统整,构建完整、和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