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亲相隐”制度的变迁看我国情与法的关系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与法的关系在中国语境下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变迁,以考察我国情与法的关系。借用涂尔干的分析范式,通过亲亲相隐制度的变迁这种外在事实来分析内在抽象的情与法的关系。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核心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以一个典型时期为重点,从该时期法律和司法实务中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和特点,采用案例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法论证该法律规定背后的情理基础。第一部分介绍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对于朝代频繁更替的古代社会,选择法律制度比较完备的唐代为分析重点来论述情与法的关系。首先唐朝属于机械团结下家国一体的社会,其集体意识具体而强烈;其次唐朝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孝”的影响;最后唐朝社会法源具有多元性——“礼法合一”、“情、习惯与法相融”等。这些使唐朝强调“亲亲相隐”,处理问题时强调酌情,解决矛盾时讲究情理。法律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符合情理,情与法密不可分。第二部分考察新中国成立到新刑诉修订前(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第二次修正,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亲亲不得隐”状况。由于新的社会结构形成,集体意识减弱;且家国一体社会结构解体,主权国家建立;法源的进一步明确——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等,使得20世纪下半叶“亲亲不得隐”成为基本原则。法律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秩序,轻视人们的行动自由、言论自由、人身自由,忽视民生民情,无视事物的情理本质。第三部分重点考察新刑诉法相关条款的修改与施行。随着现代有机社会的完善,集体意识并未消失,集体情感普遍且偏向不同;同时,儒家伦理思想——“孝”在不断变化,加之传统文化对制定法的影响等,“情”与“法”的交融与冲突更为明显,但法源于情而高于情的基本理念及发展趋势不变。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近年来湖南省某电业局所维护变电站所发生的直流接地现象,分析直流接地产生的原因,论述了直流两点接地的危害,针对直流接地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直流接地的措施,并提出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城镇居民低保制度,概括介绍了低保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与发展,了解了我国城镇低保制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建立意义,概述了其基础理论。仔细阅读并系统分析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竞争格局下,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水平及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
当事人的目的是契约的灵魂。但当事人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片面的强调合同目的显得不切实际。所以对于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合同,法律规定了合同的解除。解除合同可以消灭当事人
宗教是人类历史文化上一种源远流长而普遍的现象,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着宗教,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