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统计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菌群分布,确定潜在性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筛选敏感抗生素。针对颅内感染、潜在性颅内感染的病例进行鞘内给药的临床研究,探讨鞘内注射、给药方式、药物的最佳剂量、毒副作用及临床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对象与方法:第一步把神经外科2004~2006年三年间3396例手术病人中发生颅内感染的106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颅内感染的菌群分布,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把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是否存在脑脊液漏,是否行脑室外引流、开颅术后置管时间、是否为开放性颅脑损伤、激素的使用等因素分类收集归纳,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参照外科颅内感染的Harrison标准拟定潜在性颅内感染的标准。第二步对106例颅内感染病例痰培养、脑脊液培养及引流管管头培养药敏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选定适合本科的抗生素。其要求为:覆盖面广、敏感性高。第三步将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的1752例行开颅手术后符合潜在性颅内感染标准的183例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对象按先后顺序轮次分入甲、乙两组并静脉给予头孢他啶2g,2次/日。甲组91例鞘内给予头孢他啶0.08g,生理盐水稀释至6ml置换脑脊液,1次/日。至脑脊液白细胞<100×10~6/L且没有颅内感染临床症状即停止鞘内用药。乙组92例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置换并作为对照。各组留取10例术野引流脑脊液进行头孢他啶浓度测定。对两组临床转归、脑脊液药物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2006年三年间手术病人中发生颅内感染的106例中,男69例,女37例。统计分析显示:术后颅内感染与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置管时间、开放伤、基础疾病有关。其中颅脑开放伤、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多次长时手术是颅内感染的极高危险因素。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急诊、术后规范使用激素、术前使用抗生素、季节等与颅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确立潜在性颅内感染的标准为:具有引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腰穿检测脑脊液白细胞数为(100~1000)×10~6/L个,白细胞/红细胞>1/500;脑脊液白细胞呈上升趋势。颅内感染菌群分布前五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五种菌皆在头孢他啶抗菌谱范围内。头孢他啶鞘内用药的临床研究结果为:甲组中8例转化为颅内感染,乙组转归确诊为颅内感染的有26例,对照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干预组;甲组脑脊液药物浓度维持在1.2μg/ml,超过杀菌1.0μg/mlMIC的需要。对照组脑脊液药物浓度峰值<1.0μg/mlMIC。结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颅内感染的致病方式与菌群发生了改变,院内感染、和耐药菌群致病成为颅内感染的两大主要特点。严格的无菌操作、足量敏感抗生素的使用,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潜在性颅内感染病例进行早期鞘内给予头孢他啶,是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