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和技术的聚集地,是农村科技扶贫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0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秉承“太行山道路”精神,探索出了农业高校参与科技扶贫的伟大实践。地处沧州北部的蔡西村正是“太行山道路”延伸与拓展时期的扶贫试点。蔡西村由于土地自然条件差、干群关系破裂,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1998年,河北农业大学科技人员根据当地的土壤等农业资源特征,选择了技术成熟、投资见效快、市场效益高的香瓜种植产业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自此,蔡西村依靠香瓜种植业走出了贫困,生活水平和村民精神面貌得到显著提高。然而,随着务农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农地流转加快等问题的凸显,目前蔡西村一部分人开始选择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棚室更新,不局限于日光温室。且香瓜多年重茬连作,土传病害加重,土壤板结问题突出。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目前农户种植多大面积收益率最高?不同棚室的收益差别多大?农户的经济效益受到哪些关键因素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从测算香瓜的经济效益入手展开调查研究。以摸清蔡西村香瓜生产的家底,为今后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同时也为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探索扶贫产业提升提供了思路。本次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91.33%。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种植面积、不同设施类型以及使用嫁接技术农户的成本-收益构成和差异。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扩种能力、对技术的认知程度等内部因素,以及政府建棚补贴、贷款优惠政策,科技人员培训内容次数、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对香瓜种植农户纯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1)在一家一户种植情况下,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纯收益会不断增加。但种植面积在10-15亩时成本-收益率最高。而目前蔡西村只有15.3%的农户处在该面积水平。(2)日光温室种植香瓜的收益高于塑料大棚。但塑料大棚净收益率高于日光温室,且能提高农时利用率,延长上市供应时间。同时使用两类棚室,错开香瓜供应时间,实现周年持续作业,则最集约、最有利于提高收益。(3)嫁接技术对于控制香瓜土传病害有明显作用,能够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物质成本,且能提高香瓜品质,显著提高农户经济收益。推广专家应通过试验、示范的方式引导种植户提高嫁接技术采纳率。(4)在影响农户经济收益的因素中,家庭劳动力数量、农户扩建能力、政府补贴、农户培训满意度等因素对香瓜经济效益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成灾面积、种植成本的上升、市场价格的下降对农户收益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为实现蔡西村今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建立“科研院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户合理安排品种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用、养”结合;组建香瓜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户的市场竞争力;建立种苗基地,提高种苗质量;高等院校以技术参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