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2003年中共十六第一次完整提出“统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04年-2008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五座丰碑。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456美元,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必然选择。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的评价了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精确测算了城乡统筹度;系统分析了资源要素配置对城乡差距及统筹发展的影响,包括城乡资金的流动、城乡公共资源的配置、城乡劳动力的流动等,深入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劳动生产产率对城乡差距、城市化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结合实证分析,详细阐述了影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不完善之处,相应提出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对策建议。本研究在建立指标体系和定量测度城乡统筹度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城乡统筹度总体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近五十年来城乡统筹度指数是波动变化的,在1984年达到一个相对峰值,1995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值,之后下降,在2002年降至近年来得最低值,2003年开始呈上身趋势;本研究运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源要素城乡流动对城乡统筹度的影响,发现乡村向城镇的资金转移越多,对劳动力的限制越大;公共资源的城乡配置越不公平,则城乡统筹度越低。这一特点为“少取、多予、放活”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城市与农村、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产业结构演变特点,得出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有力的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本研究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第一,本研究运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劳动生产率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负相关影响作用,分析了第一产业内部产业与就业结构偏差,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制约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投入,而不是单纯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通过分省的1957年-2006年的各项城乡资源要素的面板数据,得出一个全面清晰的各地区城乡差距演变过程,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既分省、分区域的进行横向比较,又按时间序列的发展变化特点对每个省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第三,本研究对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发展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全国一、二、三产业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城市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农村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城市与农村的产业结构比较、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比较等几方面,较为全面的研究了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