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热诱发变色过程中发色体系形成机理

被引量 : 38次 | 上传用户:xiaoma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色一直被认为是木材加工过程中的一种缺陷。但通过调控木材干燥过程的温、湿度等条件诱发木材发色体系结构的改变,可使木材颜色变深并趋于珍贵木材的颜色。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优化木材颜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木材诱发变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提高木材品质和高值利用木材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木材发色体系是木素及抽提物等成分中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以多种形式结合并吸收可见光谱的分子结构。根据木素和抽提物成分结构变化特征以及木材发色体系结构与色度学参数的对应关系,通过调整热诱发变色过程参数,可实现对木材颜色的调控。本文研究了不同成分热诱发变色过程发色体系形成过程;通过表征典型木材发色体系结构以及热诱发变色与目标发色体系结构对应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木材热诱发变色过程中发色体系形成的化学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木材中极性溶剂抽提物是形成木材黄色调的主要因素:热处理后单宁、黄酮等多元酚类化合物发生了酸催化自缩合和氧化反应,形成了新的由共轭双键、羰基或醌类结构等组成的发色体系,光谱吸收增强并延伸至可见光范围,明度降低、红色增加、木材颜色加深。(2)在热诱发变色过程中,(a)木素发生了氧化、缩合等反应,形成了新的共轭芳酮、α,β-不饱和酮等组成的发色体系,其中醌类结构的产生是木材发生红褐色色变的主要原因;(b)木素发生了降解反应,β-0-4键断开,酚羟基含量升高,进一步加深了木材颜色。(3)氧气、水分含量,pH值和加热时间是影响木材热诱发变色的重要因素。热处理过程中产生了酸性物质,pH值降低,在氧气环境下刺槐试样含水率为30%加热时,色度值变化最大;在氮气环境下,含水率为50%时色度值变化最大;刺槐试样明度值以及总色差变化主要发生在热处理初期。(4)木材热诱发变色过程中发色体系形成机理:典型抽提物刺槐亭醇-4α-醇易于通过自由基反应途径生成自缩合产物,同时可形成邻醌产物;刺槐亭醇-4α-醇在酸性条件下可通过亲核反应途径形成2,8位缩合结构;木素单元松柏醇可通过自由基反应途径与刺槐亭醇-4α-醇(抽提物)缩合,形成新的发色结构7,3’,4’,5’-四羟基黄烷-3,4-二醇-6’,5-松柏醇结构以及7,3’,4’,5’-四羟基黄烷-3,4-二醇-6’,β-松柏醇结构。(5)美国黄松的热诱发变色过程与剌槐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条例》、国务院《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民政服务对象监管信息化在国家、省、市(地)三个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
“战国时代的再发现”是20世纪40年代大后方文坛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勾勒这一历史侧面,通过对“战国策派”、郭沫若以及其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的考察,尤其是对其思想建构、学
目的分析梅毒检测结果,以了解梅毒的感染及其流行特征。方法收集728例确诊梅毒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将其按年龄、性别、梅毒种类进行分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8例梅毒患者
<正>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家庭治疗、家庭与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青少年成瘾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并卓有建树。主要著作有《家庭治疗技术》《咨询心理学》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测在急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和必要性。方法通过对急诊中82例心肌梗死和78例新生儿窒息患者的心肌酶谱的变化,来研究和探讨此酶类物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正>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概述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之内的社会性行为。它是儿童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由
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根据近几年措施挖潜和方案调整过程中剩余油分析的经验,通过建立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采
信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影响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不断推陈出新,西方
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阅读应用日渐成为互联网媒体中新一类重要的应用服务,引领人们以更高效、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本人在实习期问参与的便是这样一个面
高含水后期油田稳产的关键取决于对剩余油的深入了解和再认识.濮城油田濮53断块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油藏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注采系统适应性差.本文分别应用物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