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141份网络问卷的数据和10名个案访谈的资料,在“主体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描述昆明市大学生男同性恋亚文化的基本状态,解释该群体在社会设置与主体性的感受、理解中建构出独特亚文化的过程,探索该群体与社会秩序、规范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的方法。本文认为,研究对象形成同性性倾向的时间及原因并不是孤立、单一和静止的,而是联系、多元和流动的,是在当事者与某些情境、人际互动以及他们自己“生活世界”的互构中形成的;研究对象对自己身份的“主体建构”已经超越了“同性恋”和“异性恋”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倾向身份结构,超越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结构,形成了更加复杂多元的身份认同模式。不同的身份建构对其自身生活和社会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性关系上,研究对象在呈现出比异性恋更加开放、多元和流动特点的同时,也相当缺乏预防艾滋病的正确知识、实践以及相关的性教育,这极大地增加了该群体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在恋爱关系上,比起异性恋,研究对象遭受着疾病以及婚姻文化的双重威胁;同性恋身份是影响研究对象与家人、同学、老师、异性恋朋友等建构关系的重要变量。其中,一方面,大学同学和老师对该群体基本上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家人却对研究对象造成了极大的显性或隐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相当数量的研究对象在未来有走入异性婚姻的可能;关于同性恋亚文化与社会秩序关系的主体建构。在中国,同性恋议题逐步地浮出了水面,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开始试图在中国的同性恋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建构更加平等、包容、和谐的关系,这种努力主要体现为研究对象针对同性恋防艾以及平权的志愿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志愿者来自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普通学生。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对“大学生同性恋”这一同性恋群体中的子群体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目前还相当少,对昆明市大学生同性恋的研究更是空白,本选题有利于在这一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第二,依据理论的创新。“主体建构”理论是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本选题运用该理论,研究昆明市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是如何在社会的设置和主体的感受、理解、解构及重构这两种主客观、内外在的互构中,形塑出独特的亚文化。本文最大的局限在于笔者所调查的对象是通过非概率抽样得来,并不具有推论总体的意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昆明市大学生男同性恋亚文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