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有害藻类水华暴发日趋频繁,严重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安全以及附近居民的生活健康。利用溶藻细菌除藻成为目前生物控藻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山东黄岛边某富营养化池塘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溶藻作用的菌株,编号为J1,研究了其对水华常见有害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解效果和作用机理,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结合α-萘酚反应、考马斯亮蓝法和定磷法对菌液中溶藻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判定,并通过蛋白酶处理、透析、活性炭吸附与解吸的方法对其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J1菌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溶藻效果,经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发现其与多株芽胞杆菌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极高,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2、按6%的体积比向藻液中加入J1菌液,试验第9d,藻的去除率达87%以上。J1作用初始浓度大于2×107cfu/mL,且在一定的菌液浓度范围内,初始浓度越大,溶藻效果越好。3、J1菌株属于间接溶藻,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4、J1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效果受到菌株及铜绿微囊藻所处生长阶段的影响,处于生长对数期的细菌具有较好的溶藻效果,而对处于生长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该细菌溶藻效果较差。5、J1菌株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共培养第9d,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显著下降,最大电子相对传递速率、光能转化效率、潜在活性、实际光合效率分别是对照的0.22%、0.33%、4.37%、5.56%。6、J1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构成氧化胁迫,并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反应,共培养9d,藻细胞SOD酶活性先升高再降低,MDA含量不断增加。7、J1菌株胞外溶藻活性成分不是蛋白质和核酸,分子量小于8kD,并且可以被活性炭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