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观念转变作为基础,可以为其他内容的落实提供智力支撑和价值指导,而观念的转变主要依靠教育来实现。生态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当前生态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发掘和整理出其中的生态教育元素,不仅对日后的教材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文本解读的新思路。高中生正处于个人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在他们的价值观中输入和培植生态观念,将会对其产生终生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新疆来说,在民族高中双语教育中强化生态意识教育显得尤为紧要,也势必成为新疆地区教育日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以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汉语》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汉语》(共10册)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教育作为研究切入点,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关涉生态教育的文本进行了宏观统计和微观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选文进行了评价及优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该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过程、方法,以及对前人已经做出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和述评。第二部分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以及相关课程标准中对生态教育的要求三个方面对双语教材承载生态教育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证分析,以及对相关概念的厘定。第三部分是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生态教育视角下从数量和比重、时代和国别、内容和主题、编排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新疆高中《汉语》教材选文进行宏观统计分析;并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将选文按照表现内容的差异分为环境与人、动物与人、科技与生态三个大类对所选的教材文本从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以此在呈现教材中生态教育课文的基本选编状况的同时,对课文中蕴含的生态教育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挖掘与整理。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基于第三部分的统计和分析,对新疆高中《汉语》教材生态教育选文从优点与不足两方面进行了整体评价阐释。发现教材的课文选编有明显的生态教育意识;生态教育选文内容和主题丰富多样;生态教育选文关注生态伦理观念培养;生态教育选文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优点。但同时存在选文时空分布过于集中;选文情感取向存在偏离;选文内容设置存在重复;选文缺乏对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表现等不足。第五部分属于本研究的成果部分。通过以上四部分的努力,依据研究结论,对目标教材的建设从生态教育的视角进行编排和内容选取两个层面的优化探讨和思考。首先,扩大选文时空范围,丰富文体类型;其次,难度编排由浅入深,明晰选文梯度;第三,调整选文“美”“丑”比例,力求价值均衡;第四,引入生态法制知识,实现德法并举;第五,关注民族区域生态,助力认知建构;最后,融入民族生态文化,促进内容本土化。第六部分即结语部分,总结本研究的收获及仍待改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