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碳排放已逐渐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定量研究及低碳土地利用优化已成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首先以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模型对湖北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展开了分析,再采用直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碳排放已逐渐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定量研究及低碳土地利用优化已成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首先以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模型对湖北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展开了分析,再采用直接、间接估算法和GIS的空间展示功能探索了湖北省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其次,借助LMDI模型对影响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识别。最后采用Markov模型和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分别对湖北省2030年自然和低碳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数量进行预测,并通过PLUS模型对两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以期为湖北省2030年低碳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结构基本保持稳定,林地和耕地是其主导地类,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以2010为拐点,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为2.19%,面积增加最为显著,其净增加面积为2238.52km~2,其主要来源为耕地(转换率46.47%)和林地(转换率36.96%),其转入区域整体呈现出以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扩张趋势。耕地的流出面积最大,其净减少面积为2475.80km~2,主要向建设用地(转换率46.47%)、林地(转换率28.14%)、水域(转换率23.90%)流转,其流失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北省中部的武汉市、潜江市、荆州市、仙桃市、天门市和荆门市等地区。林地、草地、水域双向转换作用显著,未利用地单项转出趋势明显,其中水域面积以2010为拐点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呈持续递减趋势。(2)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线性增长趋势,其总量由2000年的3400.47×10~4t增加到2020年的19931.87×10~4t。其中碳源增加了16530.50×10~4t,碳汇减少了1.11×10~4t,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是碳源的主要贡献者,林地的碳吸收是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来看,全省除神农架林区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碳排放,其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一主两副,圈层递减”空间分布趋势。其中土地利用重度碳排放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高度碳排放区主要分布在襄阳市、宜昌市,中度碳排放区和低度碳排放区主要呈圈层递减趋势分布在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周围。(3)土地利用碳排放LMDI分解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土地利用结构、人均GDP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长起正向拉动作用,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因素起负向拉动作用,人口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作用以2015年为拐点由拉动转为抑制作用。从空间上看,各因素对各地市州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作用整体与湖北省保持一致,其中神农架林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人均GDP、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长起负向拉动作用,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呈正向拉动作用,十堰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其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长起负向拉动作用,人口总量对各地市州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作用具有波动性。(4)对比自然和低碳情境下2030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发现,低碳情境下的土地利用更具碳减排潜力,低碳情境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约比自然情景降低了3020.92×10~4t,降低率达9.50%。自然情境下,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呈快速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快速扩张趋势。低碳情境下,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递减趋势得以缓解,建设用地扩张速率更加缓慢;PLUS模拟结果显示,低碳情境下,土地利用类型的方位优化更为显著,各地市州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耕地、建设用地整体上呈现出向东、向南收敛变化趋势,其在武汉市、荆门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荆州市呈集聚增加趋势,在十堰市、神农架林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随州市、黄石市、咸宁市、黄冈市、面积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水域整体上呈现出向东、向南扩散分布趋势,其在武汉市、荆州市、襄阳市、宜昌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和鄂州市面积呈扩散增加趋势。
其他文献
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FL)是一种新兴的实现多方之间协同的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经过近年的研究证明联邦学习在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方面效果显著。然而传统联邦学习对各个参与方隐私保护关注度不够,一旦恶意参与方收集到其它参与方的本地模型参数便可以进行推理攻击,最终导致参与方隐私泄露。现有的联邦学习隐私保护手段主要是差分隐私保护和安全多方计算,二者分别存在隐私预算问题和加密开销过大问题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数字货币、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公开性的特点也导致用户面临着严重的隐私泄露威胁,为此,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区块链隐私保护方法,其中混币机制由于能够部署在现有区块链网络中,且不会影响区块链原有的协议和机制,成为当前主流的区块链隐私保护解决方案之一。混币机制利用混淆用户输出地址的思想达到实现区块链隐私保护的目的,但是现有的混币机制存在以下问题:1)运行时间长,混币过程无法并行进行
良好的水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水质评价与污染源解析是保护环境的关键,因而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浙江省对河口水库是德清县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水库流域内农业用地的增加和旅游业的发展对水库的水质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而了解水库流域内的水环境状况、探究流域内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对于保障流域水质和德清县的饮用水安全尤为重要。本文以浙江省对河口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自然地理学、流域水环境学和数理统计等理论,通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流域输沙量变化趋势愈加显著。流域输沙过程在全球生物和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会改变流域的地表形态,也会对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明确不同时空尺度下流域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近年来全球很多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均产生了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因而研究流域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已成为水文学研究中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在稳定水稻产量和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升水稻施肥的综合效益和长江流域中稻养分管理水平,本研究收集了2000年~2017年间长江流域中稻种植区的田间试验数据,通过数据整理和运用QUEFTS模型分析数据获取参数,并对参数进行优化和验证,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探究了优化施肥条件下长江流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的产量反应和利用率特征。优化施肥措施下长江流域各省份中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不断加剧。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地影响着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除富营养化外,外来生物入侵也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入侵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对水生植物及群落的相互影响,可为未来全球变化下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实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外来入侵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
水足迹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流域水资源管理是当今科学研究深入探索的前沿问题。作物水足迹中绿水和蓝水部分主要是通过蒸散发产生的需水量进行量化,本研究将在需水量的基础上引入基于区域用水量的农作物水足迹核算方法,从需水量和用水量的角度核算其水足迹,包括输水、耕地用水和排水过程中因蒸散发和渗漏损失的水量,反映出区域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系统运行水平和农业生产用水量,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因此,本文基于水足
近年来,旅游产业凭借其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等优势特征,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在旅游资源大省中,旅游产业更是一种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湖北省作为国家中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地区,同时又是旅游资源大省,湖北省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推进旅游业成为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实现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现如今,湖北省
丹江口水库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近几十年来较为频繁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库周的生态环境压力,开展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对实现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In VEST模型、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选取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5个年份为研究期,对丹江口库区碳储存、产水、土壤保持和农作物生产四种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协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江汉平原位于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内,河湖密布,淡水资源丰富。作为国内主要养殖基地,其湿地淡水资源对长江中下游平原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湖北省自然湿地面积萎缩,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其中江汉平原作为省内最为集中的湿地生态系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本文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选取2000年、2010年以及2020年三个时期,利用30m分辨率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