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虽在稳步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也不断增强,但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大环境下,粮食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转变以要素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增产模式,通过优化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配置与使用效率,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推动粮食生产前沿面的前移,是实现粮食“增产、增效、增绿”的必然选择。劳动力作为粮食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性要素,其数量与质量变化不仅会影响自身要素的有效供给,还会影响科学技术、知识管理、市场信息等外围要素对粮食生产的促进效应,因此,劳动力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最为广泛的。在“城镇拉力”和“农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年轻化、男性化和高学历者等高人力资本优先转移的特征,伴随着这种转移特征,农村动力结构出现了老龄化、女性化及兼业化等变化态势,探究这些变化对粮食产生的影响,对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过程中,青年劳动力相对于老龄劳动力、男性相对与女性在劳动供给上具相对比较优势,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在收入上具有比较优势,高学历劳动力相对于低学历劳动力在择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是年轻、男性和高学历的劳动力率先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内生动力,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与兼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女性化一方面会促使劳动力质量弱质化,减少劳动力要素的有效供给,阻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给粮食生产带来负向影响;另一方面,老龄劳动力的经验积累、女性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专注度、兼业劳动力对生产技术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会增加人力资本的累积,增加有效的劳动供给,对粮食生产带来正向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既有促进的影响面又有阻碍的影响面,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但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取决于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相互抵消后的结果,具体影响方向还需要借助计量工具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前沿,研究2003-2017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女性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产生的积极影响能够抵消掉消极影响,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弱化;劳动力的兼业化已经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阻碍作用;教育水平是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有效促进因素,再次是基础设施,自然灾害则会阻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东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结论对于促进我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以下政策含义:一是健全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稳定老龄劳动力与女性劳动力的粮食生产;二是完善配套户籍制度,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减少兼业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三是加大对教育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增加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四是完善粮食生产配套设施与服务,为粮食生产提供便利,进而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