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乳化沥青具有低耗能、低污染等优点,同时乳化沥青混合料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拌和、铺装,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而言,无需对材料进行高温加热,因而具有工序简单、安全隐患低、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是乳化沥青混合料存在抗水损害能力差、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以及温度稳定性差等多方面不足,难以满足我国交通需求。本文旨在通过乳化沥青与水性环氧树脂有机结合,研制出一款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这种复合材料既能保留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化沥青具有低耗能、低污染等优点,同时乳化沥青混合料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拌和、铺装,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而言,无需对材料进行高温加热,因而具有工序简单、安全隐患低、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但是乳化沥青混合料存在抗水损害能力差、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以及温度稳定性差等多方面不足,难以满足我国交通需求。本文旨在通过乳化沥青与水性环氧树脂有机结合,研制出一款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这种复合材料既能保留乳化沥青原有的特性,同时也将环氧树脂的高强度、高粘结等性能引入其中,进而提高混合料性能并达到我国重载交通水平。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对乳化沥青的破乳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其本质为在乳液水分排出的过程中基质沥青突破水膜并吸附在矿料的表面,完成破乳;其次对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机理进行分析,将水性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后发生固化反应;然后分析乳化沥青与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的相互作用,基质沥青与环氧树脂相互穿插最终形成紧密、牢固的整体结构;最后对其强度形成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对水性环氧树脂体系进行试验研究。首先选取固化剂T450和固化剂T31进行试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固化剂T450与水性环氧树脂反应形成的固化薄膜性能更好,因此确定将固化剂T450用于后续试验;其次研究了温度和基材对水性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固化速率越快,并且具有吸水性的基材会促进水性环氧树脂体系发生固化。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相容性试验得知乳化沥青与水性环氧树脂体系可以很好的容和在一起;其次通过拉拔试验确定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最后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制得的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进行微观分析。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以及先辈学者对混合料的研究,最终选用AC-13型为本文试验的矿料级配类型,同时对试件的成型方法以及养生工艺进一步探索,成型方法确定为第一次击实次数为30次,通过养生后进行第二次击实,次数为45次,即避免了乳液在第一次击实过程中飞溅损耗,同时也提高了试件的密实度。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路用混合料的综合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设计水性环氧树脂体系掺入量梯度为0、5%、10%、15%、20%、25%,定量评估水性环氧树脂体系对混合料的力学强度、抗水损害能力以及温度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混合料的初期强度、后期强度以及高温稳定性都随着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以及低温抗裂性都随着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用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在水性环氧树脂体系的用量在10%-15%时,达到最佳效果。
其他文献
深厚型堆积体是我国西南地区常见的地质体,通常具有复杂的结构。其中夹层便是构成堆积体结构不均匀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引起降雨在堆积体中的入渗是一个非均匀的过程,因而在入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调查区堆积体的结构特征入手,根据堆积体中夹层的沉积特征、发育部位、物质组成等对夹层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夹层展开渗透试验、室内降雨模拟试验,对雨水运移规律进行总结分析,深入研究降雨在含不同夹层堆积体的入渗-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老旧建筑和路面工程被拆除重建,这一过程势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而单靠填埋或者堆放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垃圾处理量。且这种方式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钢化玻璃废弃物目前虽然有初步的回收利用,但这一过程能耗较大。研究发现,如果将建筑垃圾中的有效成分,例如混凝土、砖等进行破碎筛分后制备为再生骨料,其物理力学性能接近天然骨料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地震灾害情况下为了保障人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建筑结构相关规范及技术规程中对于结构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标准在不断提升。因此许多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再满足目前的设防标准,需要重建或者进行抗震加固才能满足抗震要求,得以继续使用。而大量的重建需要消耗巨大的资金,代价过高,因此抗震加固成为既有建筑改造的首选方案。而在抗震加固改造中隔震加固是目前最有效的加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在西部山区,因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大型地质灾害在空间上更为集中,由此带来了较多的人员伤亡和较重的经济损失。在众多地质灾害中,突发型的高速远程滑坡在早期识别和空间预测方面难度较大,一旦发生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灾难性后果。2019年7月23日晚上20时40分,贵州省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发生一起大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造成42人死亡,9人失踪,成
长久以来,抗滑桩被广泛应用于治理各类滑坡灾害或岩土体边坡加固工程中,但在传统抗滑桩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如施工场地狭窄、大尺寸抗滑桩施工难度大、抗滑桩过早开裂变形导致防护能力下降等不足之处。对于以上存在的几项不足,本文介绍的桩身预应力抗滑桩通过将传统抗滑桩与预应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解决。为探究桩身预应力抗滑桩这种新形式抗滑支挡结构的受力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性,研究其受荷后结构本身的受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推进,BIM技术加速了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其模型集成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BIM技术在地上的建筑工程领域已逐步发展成熟,但在地下空间的隧道工程领域的发展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为了探究BIM技术在隧道工程设计方面的应用,本文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选定了隧道工程应用的BIM建模软件及开发工具。总结BIM技术在国内外
我国是全球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致灾较严重地区之一,随气候条件的持续恶化,山区大型工程设施将面临巨大的灾害风险。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是目前一种有效的减灾防灾措施,已在国土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龙门山某水泥厂长带运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线状工程区域和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提出适用于线状工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包括易发性、危险性、
近年来,由于工程结构破坏而出现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伤害,也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结构的变形监测变得尤为重要。应变检测作为变形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各个工程领域的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应变计量程较小、造价较高、且只能监测点的应变值,不能完成对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应变监测。本文对基于宏应变分布的结构变形监测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制备了高弹性、大量程、低成本
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垃圾的数量正逐年增长。而焚烧发电又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因此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底灰(MSWIBA)作为焚烧发电后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数量也必然会逐年增长。秉承着保护环境和废物再利用的目的,世界各国对底灰的资源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发现底灰可以作为再生建筑材料来使用。利用建材的大量需求来消耗底灰是一个不错的方向。然而底灰自身强度不高,且含有部分活性金属和重金属,在使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建构筑物建设必须在地质条件较差的软土场地(人工填土、淤泥土、淤泥质土等)上修建,因此不得不对此类软土场地进行处理加固,以满足承载力和工后沉降的需要。PHC(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加芯搅拌桩是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刚性复合桩,加芯搅拌桩综合了柔性桩和刚性桩的优点,单桩承载力高、挤土效应小、造价低、桩土变形协调性好。加芯搅拌桩复合地基在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