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艺术乡建研究及启示——以越后妻有和濑户内艺术节模式为例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从近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路高歌猛进,乡村逐渐被时代和社会遗弃。在日本,面对乡村日益衰败的困境,发端于21世纪初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和之后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以当代艺术为触媒、以文化观光和生态旅游模式为依托,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两地的活化和振兴,并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当下,中国已经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013年中央政府更是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奋斗目标。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加之受日本两大艺术节大获成功的启发和鼓舞,近年来中国各地的艺术乡建活动已然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艺术乡建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效果却是不甚理想。
  本文着眼于中国艺术乡建的现状与未来,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对两大艺术节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理论方面,通过对两大艺术节的理念和机制、运营模式和营销手法、产生的触媒效应以及与艺术节相关的日本文化产业制度环境、乡村生态文旅产业和文化品牌战略、共同体的建立途径等方面的梳理和研究,客观上促进了艺术学、艺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其次在实践方面,为我国有心致力于艺术乡建的各方力量更好地认识艺术乡建的理念和机制、运营模式和营销手法、文化产业制度环境建设、生态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及乡建共同体的建立途径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反思。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首先在理念层面提出艺术乡建是一项以文化为主导的系统工程,其核心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其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在于振奋地方精神、促进封闭的乡村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乡村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其次,本文将“体验经济”的概念导入艺术乡建的文化品牌战略中,提出相比快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遵循访客“体验至上”原则的发展模式更有益于建立项目的文化品牌。此外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本文提出中国的艺术乡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在内部机制方面寻求提升的空间,更有待于国家层面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等外部机制和条件的成熟和改善。
其他文献
拼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是根据材质和语言的分类方式出现的。它有着可追溯的久远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渊源,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从初始走向成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美国由于其独特的移民潮,有着独特的拼布艺术起源和拼布艺术手法,不同于其他国家,美国的拼布艺术具有十分特殊却又广泛的特质。观察拼布艺术与美国社会文化语境的碰撞,以及个体艺术家在其中的选择和行动,或许能够发现拼布艺术以及更广泛的纤维艺术,如何在当代
学位
本文针对国内普遍存在纪念性雕塑“看图说话”现象,提出如何在纪念性雕塑创作中运用雕塑的本体语言实现艺术感染力的问题,引出纪念性雕塑创作中“假设性”的运用。纪念性的雕塑大致分为两类:1、表现某人或某事2、某人或某事对未来的号召。假设手法突出地运用在第二类纪念碑创作上,故本文以“假设性”为线索,以具体的纪念性雕塑为例进行分析,试图阐明“假设性”的概念,并梳理“假设”手法与概括、夸张、象征等造型手法的关系
本篇论文主要讨论“公共”理念下的织物和纤维艺术,并对其作用与价值进行诠释,将艺术理解为一种可供参与的开放性活动或群体协同创作的实践,而不仅仅是无法触及的审美体验对象。为了说明织物和纤维艺术为公众、场地和艺术带来新活力、新想法的能力,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场地再造、社群参与、社会影响和集体的协同创作。在一系列纤维艺术的创新项目中,本文考证了艺术家们所使用的灵活多变的临时性材料,这些材料有线、绳子和织物等
学位
动态装置艺术发源于20世纪早期,当时工业大时代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它的科技性特征。现代化机械是当时最突出的社会符号,也是早期动态装置艺术创作的核心元素。而促使这一艺术门类形成的人文因素就是20世纪初期人们对于机械的审美态度的转变,人们这时开始意识到机械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之后,建筑领域的机械美学理论初步成形并向雕塑艺术领域进行延伸,受这一理论影响先锋雕塑家们开始积极地探索新材料应用的可能性以及发掘雕
论文主要从植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含义及情感共通性出发,分析“植物语言”中与人类共情、共生的内涵。植物,作为独立于人之外,与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生命体,有时被奉为是神的化身,有时甚至被我们忽略。这样伟大而平凡的文化精神气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植物与人是什么关系?在艺术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艺术家又如何把植物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用作品引起观者的共振?希望通过本文,我可以梳理和总结出这些问题的一
学位
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注重“形象”的文化传统,从观物取象到观象求影再借影示形,艺术家们通过借助“剪影”符号处理艺术造型这一方式,创造形神兼备、物我合一的艺术作品,使艺术形象焕发心神拥有灵魂。本文雕塑中的“剪影”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剪影轮廓、也不只是雕塑自身的投影形状,而是通过造型手段创作的呈现出丰富感情和深刻感受的饱满意象;剪影不表现细部和质感,更多的通过影的造型表现客观形象;它是具体形象的简化,是人们内心
学位
中国的佛教造像发展受印度原有宗教与神话元素的影响,时常呈现人兽形象相结合的独特造型,这些形象广泛存在于佛教造像发展的各个时期,它们类别众多且特点各异。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吸收中亚文化部分特征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佛教,中国古代的传统神话符号承担了重要的催生作用,使得佛教造像中出现了大量人兽结合的形象。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人兽结合的造像具有教义说法、祥瑞征兆以及威慑人心的象征作用,在造像
学位
今天,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之处,在建筑学、生物学、纤维艺术、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制造领域之间,出现了一种交融的蓬勃态势:将纤维形态学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通过数字建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简称CAM))的方式和策略进行创作。这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正在逐渐改变着今天“视觉游戏”的规则。但是,仍没有专门的名词或概念来形容、解读、归纳这种趋势,从艺术评论到访谈、甚
学位
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法国博韦(Beauvais)、哥布林(Gobelin)、奥布松(Aubusson)手工挂毯工作坊先后被任命为法国皇家挂毯工作坊之后,它们根据皇室派遣的图稿来编织挂毯作品。其中在巴洛克至洛可可时期编织的“中国风”挂毯作品,引起了挂毯专家与历史学家的关注。多件大尺幅的系列挂毯为人们展示了17-18世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学习和模仿的过程。并且,这些“中国风”挂毯对中西
学位
本文主要是对1979年以后学院体系下的中国当代具象雕塑进行研究。中国的学院雕塑体系是培养中国雕塑人才、推进中国雕塑发展的重要教育机制,自中国雕塑学院体系建立以来,从最早引入西方古典主义的“法式”雕塑教学体系,到新中国成立后推崇科学化、规范化教学理念的“苏式”雕塑教学体系,再到21世纪后逐渐形成的多元化的当代雕塑教学体系,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  自中国学院雕塑体系建立以来,始终是以写实作为雕塑基础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