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干扰方式,在不断地形成与发育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镶嵌结构,对植被的更新生长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的作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拥有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但其始终面临着立地条件贫瘠,林内更新困难等困境。所以,分析林窗对长苞铁杉林更新演替的促进作用便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种典型长苞铁杉林(分别为长苞铁杉纯林、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和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的林窗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对长苞铁杉林各林分林窗内外物种多样性、微环境特征及倒木特征的测定研究,分析了长苞铁杉林中不同林分、不同大小级、不同发育阶段林窗及林窗内外不同位置对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探讨了各林分不同面积林窗内不同位置、不同时段光照强度、空气和土壤温、湿度等微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各林分林窗内外在不同径级、不同长度级、不同腐烂等级结构的倒木密度、覆盖面积及体积贮量的分布格局和梯度变化,为濒危物种长苞铁杉的更新演替和保护恢复对林窗干扰作用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林窗物种多样性分析:林窗可以增加天宝岩长苞铁杉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而林窗外的物种分布较林窗内更为均匀;各林分不同层次对不同大小林窗的利用程度差异显著,较大林窗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小林窗大,且在对林窗大小变化的敏感度方面,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林窗内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在乔木层中、后期林窗的物种多样性较大,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前期林窗物种多样性较大,其中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大于其他层次,在对林窗发育期变化的敏感度上,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不同林分边缘区和中心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为接近,且数值最高,其次为扩展区,而非林窗区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最低;林窗边缘区因存在边缘效应作用而起到增大物种多样性的效果,随着林窗从前期向中后期发育,边缘效应强度减弱,林窗开始不断向原森林群落恢复,其中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林窗的边缘效应作用较强。(2)林窗微环境特征分析:长苞铁杉林林窗微环境特征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林窗内光照强度、空气温度越大,其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变化越剧烈;林窗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从林窗中心区至非林窗区呈递减趋势,而土壤温、湿度随着林分的不同,其不同位置的变化也呈现异质性;林窗光照强度平均日变化曲线呈正态分布,早晚较低,正午最高;林窗空气、土壤温度平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凸型,早晚较低,下午较高,而林窗空气、土壤湿度则大致呈现相反趋势;空气、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与空气、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各林分林窗在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温、湿度的大小和变幅上差异显著,较小林窗(多为小林窗和中林窗)的微气候条件与林下相似,温湿度变化稳定,而较大林窗(多为大林窗和中林窗)的温湿度变幅较大、变化剧烈。综合来看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的微环境变化较为稳定,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内特殊的层间结构和植被组成,林窗内复杂的空间环境异质性皆促进了长苞铁杉幼苗在这两个林分中的更新生长。(3)林窗倒木特征分析:各林分林窗内外倒木的密度、覆盖面积和体积贮量皆呈现: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长苞铁杉纯林,大致体现出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梯度变化,林窗内倒木覆盖面积和体积贮量皆明显大于林窗外;各林分林窗内外在0~10cm径级的倒木密度较大、体积贮量最小,并随径级越大,倒木密度越小,而10~20cm径级的倒木覆盖面积最大,林窗内倒木在≥20cm径级的优势较林窗外明显,而林窗外倒木在0~10cm径级的优势较大;各林分林窗内外,1~3m长度级的倒木密度占比最大,≥9m的倒木数量最少,林窗内倒木在6~9m和≥9m长度级的优势较林窗外明显,而林窗外倒木在1~3m和3~6m长度级的优势较大;林窗内倒木在Ⅲ、Ⅱ腐烂等级的密度最大,林窗外倒木在Ⅱ、Ⅰ腐烂等级的密度最大,林窗内外ⅣV、V腐烂等级的倒木密度最小;林窗内外倒木的覆盖面积和体积贮量大小皆呈现:Ⅲ>Ⅱ>Ⅰ>Ⅳ>V;林窗内倒木数量特征分布在Ⅲ、Ⅳ腐烂等级上有较大优势,林窗外倒木数量特征在Ⅰ、Ⅱ腐烂等级上占有优势;林窗内外不同长苞铁杉林林分对倒木数量特征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