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业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角度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信托业整体风险分析,以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为背景,对中国信托业整体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其中不完善方面,最后以国外先进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为参考,对适合中国信托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相关建议。全文结构分为六章: 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选题的目的、意义及背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全方位的说明; 第二章介绍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文献综述,将相关学者的研究论点集中介绍,主要的学术观点把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内部与外部两个系统。其中内部控制系统指的是机制的设计或实施在一个企业的资源计划范围内,用来实现企业的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总称。它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外部董事)、大股东治理等。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但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第三章介绍信托特点与信托风险特征。“信托”一词即是信任委托的意思,正如广泛被理论界和实业界接受的定义——“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由此可见信托最为重要的内涵便是信任,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委托人要对受托人有足够的信任,另外一方面,即受托人必须在社会范围内有良好的信用度,因此信用是制约信托制度的核心。通过信托的基本知识可以更加完整的展开后面章节写作。 第四章着重分析中国信托业的发展状况。包括整体行业发展、行业风险分析以及最重要的部分一中国信托业公司治理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信托业内外部治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公司受大股东操控,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三会”制度基本建立,但是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险无法得到合理防范,风险管理效率偏低;同时,构成本篇文章的数据支撑。 第五章介绍世界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经验,并分析不同模式的治理方式特点与实用性。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家族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虽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制度下、特定国家都是有效的,并在一定时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增长。三种模式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化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金融和产品市场的全球化,法规和机构规范的日益接近,以及更为开放的环境,使得公司治理结构逐渐走向趋同化。公司治理既然属于制度范畴,它直接受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不同的治理模式。 第六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由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最佳的公司治理模式,而且从实践上看,各种治理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建立适合中国信托行业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结合中国信托行业的特点。这章通过内部和外部治理两方面的介绍,初步提出了一个适合中国信托业公司治理结构改进的建议框架,也是本文努力论证的结果。
其他文献
“竞争上岗”是一种通过公开展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对领导职务进行竞争上任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已被各级人事、组织、干部部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硬性措施普遍采用,其主旨在于更大程度上体现“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竞争上岗”选拔领导干部这一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其作一简要分析。    ▍“竞争上岗”的由来和当前存在的不足    2000年,中共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