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密到疏离:当代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以甘肃省L村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家庭代际关系是反应家庭成员是否良性互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家庭关系的主要内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牢固基础,单一的土地资源、需要长期积累的农耕经验、知识传播渠道的单一性以及“父为子纲”的宗法伦理决定了在家庭中晚辈需依附于长辈,因此传统社会的家庭代际之间形成的是亲密的平衡代际关系。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农村,家庭代际成员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代与代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隔阂,“孝亲型”的平衡的代际关系逐渐被打破,亲代与子代的关系逐渐疏远。  甘肃省L村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沦为了老人村,代际断裂现象较为明显,代际疏离已是常态。基于交换主义的视角下,与传统亲密的代际关系相比较,代际疏离无疑是代际互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但必须认清的是,代际关系的疏离不仅是因为家庭成员个体间的沟通不畅造成的,更是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各种因素综合的产物。因此,从理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建立在两代人理性行动基础上的代际疏离又是代际关系的一种新的平衡。  本文基于交换主义理论和理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在参阅了大量文献以及对甘肃省L村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论述。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引出了本文所研究的问题,简单回顾了国内关于代际关系研究的主要文献,并对本文所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简单描述了L村的地貌特征、生产活动和人口现状,并说明了调查对象的选取范围;第三部分通过权力、经济和情感三个维度论述了传统时期较为亲近密切的代际关系状态和当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代际关系呈现疏离的现状;第四部分则主要论述了代际疏离的发生机理;第五部分是对本文所提出的代际疏离的一个延伸,意图在于说明当前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与传统时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代际疏离的分析也不能仅仅基于交换主义视角下,而应站在理性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为小结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简单梳理和总结。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学教育为主体的农村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更是面临着一个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
  本文通过对“三农”问题和农村教育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农”问题之所以没有从长远、根本上得到解决是因为农村的人才数量太少,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而农村教育的主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处于优势群体的硕士研究生,其就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已毕业农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借鉴职业地位获得等相
传统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农业科技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低下,需要一种新的技术发展模式来替代,在有关参与式理论和参与式研究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