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话语以言语形式记载了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是概念范畴的集中表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生活历经了声势浩大的现代转型。这种现代转型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复杂在政治生活中投射为话语建构与转型。凭借深厚的社会政治基础,斗争话语成为强势政治话语之一.但斗争话语同样面临政治话语大空间和斗争话语小场域的转换问题。与这一进程相伴而生、彼此佐证的是执政党的相关政治文件。透过多个党代会报告文本,能够窥见其与斗争话语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以言语形式记载了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是概念范畴的集中表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生活历经了声势浩大的现代转型。这种现代转型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复杂在政治生活中投射为话语建构与转型。凭借深厚的社会政治基础,斗争话语成为强势政治话语之一.但斗争话语同样面临政治话语大空间和斗争话语小场域的转换问题。与这一进程相伴而生、彼此佐证的是执政党的相关政治文件。透过多个党代会报告文本,能够窥见其与斗争话语整体演进呈现高度一致态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代会报告文本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以此为历史线索,在政治话语大空间下中国共产党斗争话语截取为三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过渡与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斗争话语小场域呈现出话语调试、话语转型和话语创新三个阶段性特征。每一个阶段围绕话语表征、话语对象和话语工具三个向度予以回答,最终提炼出斗争话语在表达上从显性到显性与隐性并重;在体系上,从单一对立到多元辩证;在理念上,从强调一致到鼓励创新。审视这一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话语乃至政治话语演进过程,不难发现以下因素起到推动作用:第一是理论层面存在哲学理念的跃迁;第二是实践层面发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冲突与互动;第三是主体层面产生角色与身份的定位转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斗争话语的阶段演进、基本特征和动力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全面和深入地把握其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从而避免对斗争话语的认识落入历史惯性思维的窠臼。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不断深化,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各国实力版图的关键变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是加快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和发展以各个城市为依托,城市创新能力又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关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是评估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政策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未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布局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阐述了极其深刻的农业思想,但他们的农业思想并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的阐释,必须放置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之中,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整体框架中。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言,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生产方式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变化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耦合在一起的产物。认清这一事实,才能把握住马克思恩格斯农业思想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追求的目标之一。耕地作为农民获得经济产出和收入的主要空间之一,其转型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配置方式,从而对农民持续增收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耕地利用转型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又基于耕地利用的外部性特征,本地区耕地利用形态的转型发展也会影响相邻地区农民增收,因此考察耕地利用转型
世界文化交往对于各国来说都是一场漫长的“文化苦旅”,不同背景的文化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差异,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对话,始终是世界文化交往无法逃避的难题,更是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基于全球人类共同利益所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话语,蕴含着“互尊互重”“互利共赢”的公正性原则。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丰富完善与深入发展,一方面文化交往领域迎来新的变革,交
青年关系着人类的未来,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群体,尤其是无产阶级青年群体更是被马克思视作“社会革命的依靠”、“人民生命的源泉”,对青年群体“生存——发展——解放”问题的关注贯穿马克思青年思想始终。马克思立足于唯物主义的立场,超越了以往哲学家的理论局限,在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和未来社会的阐述中构建了青年理论,形成了涵盖青年生活现状、职业选择、情感婚姻、理想追求等多个方面的观点、态度和主张。对马克思青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资本的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有资本逻辑运行的影子,资本逻辑对社会主体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消极向度,辩证统一是贯穿于二者之间的主线。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对资本逻辑展开了辩证的批判,其中充满了马克思对人的关怀。资本的本质在于其反映的社会关系,资本得以“出场”的关键条件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力的商品化,对于资本逻辑,
纵览列斐伏尔的理论生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其早期的智慧结晶,到了20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扩展到都市化、全球化问题上,从而开辟出都市社会理论。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城市学者区别于以往城市学家,从社会空间的角度研究城市现象和问题。列斐伏尔的都市社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资本化的空间生产占据社会主流地位,国家和政治权力对日常生活控制加强,城市正义缺失,日常生活异化严重,都市危机频发。在这一背
文章结合当今文创产业发展背景,从故宫文创典型案例中汲取经验,从生产格局和产品类型两方面分析龙泉青瓷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对龙泉青瓷文创产品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进行解构,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陶瓷文创产品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探索青瓷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
革命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综合性呈现,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学者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在“我者”材料视野中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而深入,但“他者”之镜像的中共形象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尤其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海外形象的成果不多。《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力和最关注国际新闻的报刊之一,本文选择全面抗战时期《纽约时报》这一“他者”的记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及呈现中国共产党
新时代,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研究实现幸福的具体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对于研究好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劳动和幸福既是人的生命活动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的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时代劳动与幸福完全分离现状的批判,在汲取以往思想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劳动幸福观。这里的劳动幸福,指的是全体劳动者在通过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