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是经典费城(PH)染色体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a,MPN)中较常见的亚型。通过对以往临床病例的总结和分析,探索国际血栓预测模型(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e of Thrombosis for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IPSET)在我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为将来预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栓发生、治疗效果寻找更多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科确诊治疗的ET患者病例102例。按照最新指南标准重新定义,并统一对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将ET患者确诊时基因突变、临床症状、体征、年龄及性别等条件中可能导致血栓发生的因素归纳总结。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2月底,随访期间观察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相关死亡率(Related Mortality,RM)、血栓发生率、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死亡率等。用 Cox 回归模型(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筛选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C统计值评价模型的检验效能,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曲线)绘制并比较不同危险组的生存曲线。将分析结果与修订版血栓预测模型相对比,寻找其中异同,讨论将此模型运用于评估我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预后效果的可行性,并形成符合我院患者实际的改良IPSET模型。[结果]:我院ET患者的血栓预测曲线大致符合修订版IPSET模型,将我院ET患者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原版IPSET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及修订版IPSET积分方法加以整合:在符合条件的102例患者中,男44例,女58例,其中60例患者检测出了 JAK2V617F突变,阴性患者42例;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JAK2V617F突变(HR=1.791 )、年龄岁风险比>60岁[风险比HR=1.818]、既往血栓史(HR=2.500)、及心血管危险因素(HR=1.712)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修订版IPSET-血栓模型大体一致。COX模型中以上危险因素的C统计值为0.693 (95%CI: 0.641-0.818),高于传统分层模型的C值[0.624(95%可信区间:0.577-0.717)],随访过程中18例(11.7)发生血栓并发症。以改良模型将我院患者进行分组为:极低危组34例(0.33)、低危组30例(0.29)、中危组10例(0.10)、高危组28例(0.27),四组的无血栓生存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评估中,改良IPSET比原版IPSET分组中低危组中区分出4例中危患者,中危组中区分出2例高危患者,在原本为高危组患者中分出6例低危患者。同时将血管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 CVF)对血栓发生率的影响纳入改良模型:在原版IPSET模型中,低危组伴有CVF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CVF的患者,与中危组血栓发生率相当。因此将原版模型低危组伴CVF患者划分至中危组。[结论]1、我院ET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大致符合国际IPSET预测模型。2、通过整合国际IPSET模型及临床数据分析形成了更加精准的改良IPSET。改良IPSET能更好地将伴有更高血栓风险的CVF的ET患者区分开。3、改良IPSET模型可用于我院初诊ET患者的血栓发生风险及发生时间的评估,对ET患者的诊断、治疗、防治血栓形成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