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压舱石”、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维护国家非传统安全的“战略后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农业国际合作是利用国际资源平衡国内供给,以达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组成部分。进入新发展阶段,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农业国际合作与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大局紧密相连,通过创新农业国际合作模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具创新性的农业对外开放局面。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仍未散去,叠加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局部冲突等国际突发事件,加剧了全球治理体系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秩序格局的不稳定性,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如何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塑造中国农业全球战略的主动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大豆作为商业化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在全球商品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供需的角度看,满足中国国内农产品需求需要35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而中国境内只能提供25亿亩,还有10亿亩的缺口。耕地资源严重束缚了农产品供应的结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农业对外开放,通过开展农业国际合作保障农业产业安全乃至粮食安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提升中国大豆产业竞争力;《“十四五”农业农村国际合作规划》将开展大豆产业国际合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等等。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构建稳定且安全的大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是当前中国农业全球化战略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的议题。基于以上,本文选取大豆产业为研究对象,围绕农产品贸易合作、农业投资合作及农业科技合作展开研究。中国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消费国,贸易合作是全球大豆产业国际合作的主要模式。自1996年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供需缺口持续扩大,进口量价齐增”现象愈演愈烈;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大豆进口量曲线陡峭增长,2020年进口量突破1亿吨;2021年进口量高达9652万吨,进口额为535.4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8%。尽管通过农产品贸易合作可以填补8000万吨的大豆供需缺口,然而中国主要大豆进口来源国集中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进口集中度过高。中国付出了巨额资金购买大豆,却并没有掌握国际市场定价权、话语权,跨国粮商把控全球大豆粮源及下游压榨环节,背后是国际金融工具操控着国际粮食市场推高粮食价格。大豆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韧性堪忧。本文探索将农业全球化的“横向”扩展与大豆产业“纵向”深化纳入同一坐标体系,力求在全球大豆产业网络中找出国际合作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共生共享共同发展的最优组合。在对全球主流农业国际合作模式梳理和分析后,提出创新农业国际合作模式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借鉴国际经验,以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提升中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在研究思路上,首先明确中国在全球农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中国在全球大豆贸易网络中的演变情况,然后以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切口分析中国开展大豆产业国际合作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中国大豆产业国际合作的模式选择,以及中国农业全球化战略的方向。在研究框架上,本文构建了粮食安全、全球大豆贸易网络、数字农业、全球农业食品价值链、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五位一体的研究框架,运用产业合作、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理论,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全球价值链测度法、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法、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法。论文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系统梳理与农业国际合作相关的理论及文献,界定了粮食安全、农业粮食系统和农业国际合作的概念。以逐层递进的方式从全球层面、中国层面再到中国大豆产业合作层面展开研究,对开展农业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科技合作和参与全球粮农治理的驱动因素、主要模式、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基于大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多维交互链式结构,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中国及与中国开展大豆贸易的共57个国家的数据构建了可视化的2000、2008、2014和2019年全球大豆贸易因时动态衍化网络。结果显示全球大豆贸易网络格局稳定且具有中心化特征;网络呈动态调整趋势,且中心与边缘国家同步衍化;中国在因时动态衍化网络中的主要伙伴集中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且性稳定极强,合作伙伴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第三,采用案例分析法与全球价值链测度方法相结合,以日本全球食品价值链为例,对中国、日本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在全球农业价值链中的位置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亟需加强在价值链中的参与度;第四,运用贸易引力模型,选取2000-2019年对中国大豆出口的32个国家(地区)作为伙伴方,实证分析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开展大豆国际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理距离、经济规模和语言差异是影响双边大豆贸易的重要因素;需求相似度、经济规模、制度距离分别是影响亚洲国家、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对中国出口大豆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验证了所得结论的稳健性;第五,基于中国大豆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相似度和贸易互补指数对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和分析。选取了亚洲、美洲和欧洲国家,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中海关编码为1201、1507和2304的大豆类产品2020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豆贸易集中度高而竞争力弱,与亚洲和非洲国家开展合作的潜力大,是中国大豆贸易多元化的主要合作地区。研究结论认为,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也因此具有上升空间。为了达成创新大豆产业国际合作模式,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中国大豆产业国际合作模式创新应聚焦三个方面:第一,在价值链方面,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提升大豆产业的国际合作竞争力;第二,在供应链方面,合作模式的主基调应由效率导向转变为效率与安全并重;第三,在产业链方面,由双边合作向区域性的多边农业合作扩展,由产业链合作向农业粮食系统全领域合作模式转变。本文提出三个维度的政策建议:第一,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观,担当大国责任,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第二,构建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全球战略。打造稳定可持续具有韧性的粮食供应链,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创新大豆产业合作模式,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大豆+X”的产业捆绑模式,通过“六次产业化”推进大豆产业链的国际化发展;第三,为产业插上科技与金融的翅膀:大力支持农业数字化,发展未来农业,同时应发挥金融作用,由中国倡议发起设立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基金,助推农业国际合作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本文的创新性:大豆产业国际合作模式的创新。针对大豆产业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了“大豆+X”的产业捆绑模式;以“六次产业化”为核心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培育国际粮商的模式;提出设立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基金;研究方法创新。以往的研究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本篇文章增加了贸易相似度指数,并将比较优势指数内置于贸易互补指数之中,使测度更加精准,研究更加深入;采用了因时动态衍化社会网络分析构建可视化的全球大豆贸易网络,对网络整体变化、中心性和网络中的国别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将全球价值链内置于案例研究之中,运用结果提出构建中国农业全球化战略的建议。不足之处:论文对农业国际合作的模式,特别是大豆产业的国际合作模式的凝练还有提升的空间;对于中国企业开展大豆产业合作的案例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大豆产业合作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应更加具体和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