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外相机技术是监测陆栖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重要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群评估和行生态学等研究领域。2011年底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15ha喀斯特地貌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开展植被动态监测与研究。为了监测弄岗样地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生态学特征,本研究于2012年8月起在弄岗森林样地及周边布设35个红外相机进行了15个月连续监测。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资源、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以及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取样面积来看兽类在相机数达到25个时物种增长曲线即趋于平缓,说明取样比较充分,而鸟类在相机数达到最大时物种数仍有增长的趋势。从兽类、鸟类和二者物种数与监测月份数拟合的稀疏化曲线上可以看出,在为期15个月的监测中,兽类在8个月以后数量不再增加,而鸟类在10个月以后数量增长曲线趋于平缓,说明从取样时长方面比较充分。结果表明应增加监测面积,8-10个月为最佳监测周期。2.研究期间共监测到20种兽类和26种鸟类,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熊猴(Macaca assamensis)和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和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等7种。相对丰富度前5种兽类依次为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赤麂(Muntiacus muntjak)和北树鼩(2upaia belangeri)。相对丰富度前三3种鸟类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蓝背八色鸫(Hydrornis soror)和弄岗穗鹛(Stachyris nonggangensis),鸟、兽均以东洋种为主(65.3%、75%),与已有保护区物种名录相比较,增加3种兽类和16种鸟类红外相机记录。3.4种昼行性动物赤麂、赤腹松鼠、北树鼩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分析均表现出上午、下午两个活动峰,但时间段各不相同。2种夜行性动物对前半夜和后半夜的利用率不同,具体表现为小泡巨鼠对前半夜的利用率大于后半夜,而帚尾豪猪对前半夜的利用率小于后半夜,6个物种在均采取不同的活动时间分配应以应对季节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改变活动高峰时间段的变化形成种间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和应对季节性变化。同时通过减少活动规避中午高温可能是昼行性动物应对喀斯特生境的行为策略。4.鸟类和兽类在生境选择上表现出对下坡生境的偏好性(36.6%,36.5%)。但不同物种在生境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2种昼行地栖性动物白鹇、赤麂表现出对下坡和上坡的偏好;和2种昼行性啮齿类赤腹松鼠、北树鼩在生境选择上均表现出对生境不同的利用比例;而两种夜行性动物小泡巨鼠、帚尾豪猪在生境选择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物种在生境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帚尾豪猪春冬季节偏好利用上坡,夏秋季偏好利用下坡。白鹇秋季偏好利用中坡,冬夏季偏好利用下坡。赤麂对生境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食物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取食最大化和对天敌和高温的规避是物种对不同生境偏好及其随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