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州梆子是产生较早的梆子声腔剧种,民间习称“乱弹”,清代称“梆子腔”或“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始称蒲剧,现主要流行于山西西南部(通常称晋南)和豫西、陕北部分地区。自形成到现在,蒲州梆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多层面的作用,对中国戏曲梆子声腔家族的繁衍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蒲剧编演现代戏时间不长,始于20世纪初期。有确切史料可查,第一个出现在蒲剧舞台上的时装戏,是浮山人刘本昌民国元年(1911)创作,民国十三年(1924)首演于平阳(今临汾)的《浮讧图》。蒲剧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剧目,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剧种风格和表演特色,这种深厚的传统一直从好坏两个方面影响着蒲剧的发展。譬如在排演传统戏或历史故事剧时,就容易继承、借鉴,吸收和创造,但在排演现代戏时,角色行当、音乐唱腔、表演技巧等就难以轻而易举将原有的东西加以调配运用,既难以割舍传统又难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造和创新,传统反而成了包袱,可见与不可见地成了蒲剧革新发展的阻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蒲剧艺术团体演出的尤其是自己创作的现代戏很少,在这方面与兄弟剧种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目前蒲剧现代戏发展出现停滞现象,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对省内几部有代表性现代戏的剧本分析,帮助蒲剧从兄弟剧种吸收和借鉴好的创作经验。从晋剧现代戏《油灯灯开花》中学习如何在矛盾中凸现、塑造人物形象和性格;从北路梆子现代戏《黄河管子声》中学习如何体现戏的诗化韵律;从上党梆子现代戏《丹凤朝阳》中学习如何铺设矛盾、编织情节。从京剧样板戏中获得启示:大胆对蒲剧唱腔、音乐进行创新与寻求突破突破,语言改革方面追求比较口语化的唱词,希望唱词里体现生活气息、人物性格。民间文化背景的渗透方面,戏曲作品愈接近民间的题材就愈容易写好,愈接近民间的角色就愈生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艺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被时代抛弃,临汾的蒲剧艺术也面临这样的尴尬处境,挣扎在时代的变革中,面对临汾的蒲剧艺术的生存现状,本文希望通过对各剧种剧本的研究,尽可能帮助蒲剧拓宽发展空间。通过走访各地文化部门及院团老艺人、剧作家、导演等,加深对书面材料的理解,以期对蒲剧艺术在文本、剧目创新上如何发展,有一个初步构想,使蒲剧的特点更加突出,并对蒲剧艺术传承发展略尽绵薄之力。由于笔者初次尝试写这样的论文,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