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写作主旨是研究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分析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影响因素和消费的变化规律,进而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消费的增长,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于政治和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居民的消费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当前的消费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地丰富消费理论的内容,还能为消费理论的发展提供现实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我国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世界上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低并且有逐步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制度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居民的消费意愿明显降低。这其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拉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预防性储蓄的增加以及消费供需的不平衡成为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几方面原因,通过收入分配的结构调整、优化配置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首先要求居民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因此,本文先从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收入分配入手研究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行为比较符合绝对收入假说;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比较符合持久收入假说;同时,我国居民呈“金字塔”状分布,低收入阶层所占比重较大,且存在“高、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低、中等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高”的倒U型变化规律。因此,一定的收入水平下,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整体水平不高。相应的要想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是坚定居民对未来经济能够良好发展的信心,提高消费倾向最高的中等收入阶层居民的持久收入。从另一方面说,为提高消费需求而进行收入的再分配的政策,应向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中等收入阶层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会比向低收入阶层进行转移支付的效果更好,而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应主要采取实物而不是货币形式。
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虽然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大于农村居民,但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快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本文将从预防性储蓄这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阐释。我国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对居民的收入分配和消费支出产生了不确定性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发生改变,产生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导致居民的消费倾向迅速下滑。理论部分利用Dynan(1993)发展出来的理论框架,将消费增长分解成四个相关因素:预防性储蓄、消费效用、消费风险、消费信息,然后对各个因素进一步修正和阐释说明这些因素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实证部分利用人民银行对我国居民储蓄动机调查的数据整理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还是城镇或农村,以养老保险、教育费用以及医疗费用为目的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均较为明显;然后进一步采用我国居民消费数据结合传统生命周期模型实证我国居民存在预防性储蓄并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
其次,只有供给和需求平衡,才能使消费需求顺利实现。本文从消费需求的供给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政府投资供给和三次产业结构供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政府直接投资供给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表明,短期内能政府投资能拉动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居民消费结构起到优化、升级起到作用,长期来看对促进居民消费效果甚微;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相互影响,如果产业结构合理,消费者把产品全部消费,那么不仅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也有助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政府投资供给拓展的方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此本文认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中,提高居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对中、低收入阶层进行适当的转移支付,且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优化政府投资的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于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等均能提高目前居民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并最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