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粒长是复杂的、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也是构成粒形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间接地改变粒重,进而影响产量的高低。本实验的BLS1与88-1643材料,是选择的具有较长籽粒的小麦材料,其中BLS1是通过EMS诱变选育而来的稳定遗传的材料,88-1643是1BL/1RS易位系材料,二者在常规大田栽培条件下可收获得到粒长大于8mm的籽粒,在四川大部分地区培育的小麦品种(系)中属于较长的籽粒。因此,推测BLS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粒长是复杂的、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也是构成粒形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间接地改变粒重,进而影响产量的高低。本实验的BLS1与88-1643材料,是选择的具有较长籽粒的小麦材料,其中BLS1是通过EMS诱变选育而来的稳定遗传的材料,88-1643是1BL/1RS易位系材料,二者在常规大田栽培条件下可收获得到粒长大于8mm的籽粒,在四川大部分地区培育的小麦品种(系)中属于较长的籽粒。因此,推测BLS1和88-1643材料很有可能存在新的控制粒长的位点。通过以小麦品系88-1643为共同母本,分别与CNM16(小麦品种川农16天然异交后丢失了1BL/1RS易位系的小麦材料)、绵麦37(M37)和川麦104(CM104)杂交创制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亲本材料88-1643、CNM16、M37和CM104进行鉴定,判断亲本是否存在1BL/1RS易位现象;随后利用筛选的分子标记鉴定群体株系中的1BL/1RS易位分布情况,分析1RS易位染色体上是否含有控制粒长的位点。此外,利用材料BLS1与99E18构建F3群体BLE18,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660K SNP芯片技术,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三个生态点的数据以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value,BLUP)值下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并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所获得的位点进行验证。实验结果如下:1、经过GISH和FISH分析,发现在亲本88-1643中1BS染色体被黑麦1RS染色体替代形成1BL/1RS易位染色体,在亲本CNM16、M37和CM104的中1B染色体没有发生易位现象。通过筛选获得扩增1RS易位染色体和1BS非易位染色体相应片段的引物。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将群体分为携带1BL/1RS易位系的植株和非易位系的植株两种类型,8CN群体中两种类型的植株数目分别为57和82(总共139),8M群体中两种类型的植株数目分别为34和26(总共60),8CM群体中两种类型的植株数目分别为31和29(总共60)。2、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群体共九个生态点的粒长表型数据中,携带1BL/1RS易位系植株的粒长均显著高于非易位系植株的粒长。其中携带易位染色体1RS的植株粒长范围为7.49~8.52 cm,携带非易位染色体1BS的植株粒长范围为7.01~8.15 cm,前者比后者高出的范围为2.18~7.62%。3、基于BLE18群体的BSA和660K SNP芯片数据分析,发现在4A染色体的90-160 Mbp之间可能存在控制粒长的位点。通过开发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标记,构建了4A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谱,长28.9 c M,包含33个标记,标记密度为0.88 c M/标记。4、结合表型数据和构建好的遗传连锁图谱,共鉴定到一个稳定的粒长QTL Qkl.sicau-BLE18-4A,位于标记KASP-AX-111536305和KASP-AX-110174441之间,间距为2 c M,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0.87~19.30%,正效应位点来源于BLS1;对比前人的研究,Qkl.sicau-BLE18-4A可能是一个新的控制粒长的QTL。5、用Qkl.sicau-BLE18-4A的侧翼标记KASP-AX-111536305和KASP-AX-110174441在BLS1和苏麦3号(Sumai3)杂交构建的F3群体BLSM3中进行分析后,结果表明,携带亲本BLS1纯合位点的株系粒长均显著高于携带Sumai3纯合位点的株系粒长,此结果进一步证明了Qkl.sicau-BLE18-4A是一个稳定遗传的QTL。6、通过分析Qkl.sicau-BLE18-4A区间内基因发现,在中国春和野生二粒小麦对应的物理区间内分别有38和29个基因,两个物种之间同源基因有19个,其中可能与籽粒相关的基因有5个。
其他文献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随着条锈病和白粉病生理小种变异,原有抗病品种逐渐失去抗性。因此,亟需挖掘新的抗病基因以及创制新的抗病品种。四倍体长穗偃麦草(Lophopyrum elongatum(Host)á.L?ve.,2n=4x=28,EEEE)具有许多优良的农艺性状,适应性强,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有较好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食品加工种类最丰富的粮食作物。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生活品质。Q基因多效性地影响小麦诸多驯化性状,是小麦最重要的驯化基因。Q上调表达等位变异Qc1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蛋白含量和面包品质,但Qc1导致农艺性状变差,无法直接应用于育种。创制新的Q等位变异,解析Q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加工品质的影响,对小麦高产优质育种具有重
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FCR)是由镰孢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原菌土传病害,该病害在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2x=42)中逐渐发展成一种新型的国际性土传病害,严重危害世界粮食作物,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为止,在六倍体小麦中还未鉴定到免疫或者高抗茎基腐病材料。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2n=2x=14,DD)是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是植物吸收和利用的两种主要的无机氮素形态。不同氮素形态会不同地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对小麦的形态、生理以及金属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矮秆波兰小麦(Triticum polonicum L.,AABB,2n=4x=28)为对象,分析N-Null、NH4+-N、NO3--N和NH4+-N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严重威胁小麦的高产、稳产和优质。小麦野生近缘种中存在许多赤霉病抗性资源,发掘野生近缘种中的抗病基因是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一条重要且有效途径。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种类型:TypeⅠ抗侵染、TypeⅡ抗扩展、TypeⅢ抗毒素积累、TypeⅣ抗籽粒侵染和TypeⅤ
小麦作为四川省第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居全国第十位,总产居第九位。相比国内其它小麦产区,由于湿度大、日照时数少、昼夜温差小,四川小麦单产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其年产量保持逐年递增的态势。自2000年以来,四川麦区共育成小麦品种197个,这些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为四川麦区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保障四川乃至西南区域粮食安全,促进民族和谐及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拟通过条锈病抗性表型精准鉴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威胁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以水稻韧皮部汁液为食。目前防治褐飞虱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用农药,但是化学农药的大量喷施不仅会杀死褐飞虱的天敌,而且还会使褐飞虱群体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褐飞虱种群更加猖獗。因此,培育本身具有抗性的植株,才是防治褐飞虱最理想和有效的方式。本实验对一份高抗褐飞虱的水稻材料蜀恢715(R715)的农艺性状及褐飞虱
小麦茎秆是小麦的支持部分,提高小麦茎秆的强度是提高小麦抗倒伏的理想方法。实心茎小麦具有较高的茎秆强度,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与实心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相比,硬粒小麦具有更强的茎秆实心度,遗传更稳定。但目前利用实心茎硬粒小麦创制人工合成小麦的研究以及硬粒小麦茎秆实心性在人工合成小麦中的表达研究缺乏。本研究利用一份实心茎硬粒小麦(Tri
小麦条锈病作为小麦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危害小麦的安全生产。目前,条锈菌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异,很多小麦抗病品种逐渐失去抗性。因此,挖掘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并利用与之紧密相连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对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含有丰富的抗病基因,从中寻找新的抗源,丰富小麦品种的抗源种类已成为研究方向之一。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2n=6x=42)作为禾
矮秆基因的鉴定与利用是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四川四倍体地方小麦品种简阳矮蓝麦(Triticum turgidum L.,2n=4x=28,AABB)的7AS染色体携带一个隐性的赤霉素敏感型矮化基因Rht22。至今,该基因的遗传和物理位置仍然不确定,也没有获得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同时,该基因是否能利用于普通小麦的矮化遗传改良也未知。因此,本研究利用SLAF-Seq-BSA和遗传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