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解剖尸体标本枕项部及“项四穴”(天柱、风池、完骨、天牗)针剌路径的浅深层结构,分析颈源性头痛可能的解剖学成因和疼痛激惹点的解剖位置,根据“项四穴”针刺路径与疼痛激惹点的解剖位置关系进行穴位微调,形成治疗颈源性头痛新的针灸进针点方案;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微调后的进针点组方和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微调取穴针刺方案的确定:穴位路径染色后,采用局部层次解剖的方法进行解剖,并以枕骨粗隆为原点,以上项线水平投影为横坐标,以后正中线水平投影为纵坐标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测量并定量分析“项四穴”与枕项部主要神经、肌肉起止点、骨性标志和可能的疼痛解剖激惹点的水平投影坐标位置关系,定性分析其空间位置关系;然后以此为依据微调“项四穴”,确定微调后针刺点的体表定位和针刺方向。(2)临床疗效验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观察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127例,随机分为四组,常规穴位针刺组31例、微调穴位针刺组33例、常规穴位针灸组30例、微调穴位针灸组33例。常规穴位针刺组采用“项四穴”加合谷、太冲、足临泣针刺治疗;微调穴位针刺组采用“项四穴”微调后的进针点加合谷、太冲、足临泣针刺治疗;常规穴位针灸组取穴同常规穴位针刺组,其中天柱、风池、完骨穴采用温针灸治疗,其余穴位采用针刺治疗;微调穴位针灸组取穴同微调穴位针刺组,其中天柱、风池、完骨微调后的进针点采用温针灸治疗,其余穴位和进针点采用针刺治疗。各组均治疗4周,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治疗完成1个月后进行随访;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进行头痛NR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和头痛频率记录、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评分;最后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评定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疗效,并进行RIDIT疗效分析以及依从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项四穴”可微调至如下进针点:(1)天柱Ⅰ,即颅底水平旁开后正中线约0.6寸处,直刺。(2)天柱Ⅱ,即平天柱穴旁开后正中线约0.5寸处,直刺。(3)天柱Ⅲ,即天柱穴下移0.6寸,后正中线旁开1.3寸处,直刺;或者天柱穴体表定位不变,向正下方斜刺。(4)风池Ⅰ,即斜方肌与胸锁乳突结合部凹陷上方平颅底水平,约后正中线旁开2.25寸,沿颅底向鼻尖下方斜刺。(5)完骨Ⅰ,完骨穴向上移0.7寸,即乳突后根部与颅底结合处下缘,沿骨面直刺;(6)天牗Ⅰ,即天牖穴下0.7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操作与针刺路径同天牖穴。临床研究显示:微调穴位针灸组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的头痛积分、颈部症状学积分均优于其他三组(P<0.05);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为93.94%,随访时总有效率为87.88%,近远期疗效优于常规穴位针刺组、微调穴位针刺组和常规穴位针灸组(P<0.05);其中常规穴位针灸组近远期疗效优于常规穴位针刺组(P<0.05),但常规穴位针灸组与微调穴位针刺组比较近远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调穴位针刺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穴位针刺组(P<0.05),远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解剖学成因微调“项四穴”后的进针点组方温针灸治疗对颈源性头痛的头痛症状、颈部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近、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项四穴”组方针刺或温针灸治疗,优于“项四穴”微调后进针点组方单纯针刺治疗,且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和治愈率,依从性及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