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清代江南名医对脾胃病证的辨治经验及学术思想为研究内容,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分类,确定胃痛、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痞满、泄泻、便秘九种脾胃病证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大量清代江南名医辨治脾胃病证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全面考察了喻昌、张璐、高鼓峰、高世杭、李用粹、程国彭、叶天士、尤怡、徐大椿、沈金鳌、吴澄、吴瑭、林佩琴、王旭高、江涵暾、费伯雄、陆以湉、吴尚先、王孟英、马培之二十位医家对脾胃病证的认识、辨治以及方药运用。在对医家的基础理论性医著与临床文献性医著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次全面系统地整理与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江南名医辨治脾胃病证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通过分析医家的辨治经验,并与清以前脾胃病证的治疗状况相比较,探讨了医家对脾胃病证治疗方面内在的继承、沿袭及相应的扩展、变化。通过对方药的分析,总结了医家辨治脾胃病证的特点,并探讨了社会历史、地域环境及思想风气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清代江南名医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思想渊源指导下,在继承与吸取前贤的理论精华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临证实践,形成的学术思想包括:脾胃阴阳分治,根据体质用药,脏腑协同调治等。在方药的选择上既沿用了传统的古方,或在其基础上进行化裁,又创制了不少新方。方药的多样化,体现出医家各自不同的用药风格与习惯。大量的简效方、食疗方及外治方亦提供了不同的治疗途径。 中医脾胃病证的论治体系发展至清代已相当完善。医家在秉承前贤脾胃学说及方药运用的基础上,涉及较多的是对清代以前脾胃学说思想的概括与总结,所作出的拓展与发挥则比较有限。以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主,为后世医家在脾胃病证治法的应用与创新上,能够进一步融合、汇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