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认同是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更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保证。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通过实施民族政策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同时,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凸显,西方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倡导的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冲击、动摇着人们的政治认同。同时,西方国家也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支撑下,持续不断的向我国输入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肩负着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形成,加上政治经验缺乏,政治判断力不强,在受到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干扰、影响时会误听、误信的思想特点,使个别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有可能利用有针对性的方式,蓄意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现有政治制度产生质疑,进而实现弱化大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目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和改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高其政治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政治认同程度,使大学生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观的前提,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能更好地将各族人民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形成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研究和提升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巩固西南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推动地区快速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培养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思路展开研究。全文重点是提出大学生政治认同核心构成要素理论模型假设并进行验证,目的是根据大学生政治认同核心构成要素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具体做法是运用SPSS19.0软件对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运用Amos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验证大学生政治认同核心构要素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进而依据构成要素来深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结合西南民族地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全文由六章组成,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说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问题。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中的人们,其政治认同在利益分化明显、社会冲突突出和思想碰撞激烈的现实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大学生具有学习热情高、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是社会中最具有潜力和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但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缺乏、社会阅历不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稳定形成。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政治认同程度,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在多民族国家中正确的政治认同是统一各民族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指导政治认同教育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更好地融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判断能力,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促进西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西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基础的内在要求。国外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此后认同及其概念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学科,并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深入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政治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政治认同的概念解析、政治文化以及将政治认同作为政治合法性基础等方面。对于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研究以隐性教育为主,倡导将政治认同教育融入行为养成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国内政治认同研究起步较晚,但2000年以来陆续发表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界定、内容构成及心理机制:二是结合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政治认同特点进行分析;三是对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等不同时期的政治认同状况进行研究;四是结合其他学科理论对政治认同进行研究。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作为研究对象的最早可查文献是复旦大学学者孙嘉明与林建鸿1989年发表于《社会科学》的文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研究集中于(1)讨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关系;(2)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及归因分析;(3)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4)大学生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以及国外政治认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第二章大学生政治认同基本理论。从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进而提出应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和大学生思想规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借鉴政治学中政治认同理论和政治社化理论、社会学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根据研究需要,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构成要素理论模型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政治行为五要素组成的假设,为本文进一步完成《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调查问卷》和正确评价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奠定学理基础。第三章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通过对发展过程的梳理和总结可知,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地位,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并注重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开展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认真总结,可以得知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主要有以下经验:一是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二是结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三是依托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第四,借助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总之,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能够结合广大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认识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在重大事件和关键问题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为维护全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第四章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实证研究。本章主要着眼于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调查,探讨了问卷的类型、编制方法和调查方法,说明了调查对象和样本的选取规则,并对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选取了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四个省(区)中涵盖“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新升格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和民办高校等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按在校生总数的0.15‰的比例选取覆盖各个年级、各学历层次的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得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第一手资料。对调查数据初步统计分析后,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予以验证,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完全相符,证明本文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核心构成要素的理论假设成立。第五章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总体而言,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良好,大部分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持赞同态度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与问题,主要问题有:1.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一定的模糊性,2.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的响应度不高,3.少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认知与行为相符度不高等。认真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知国内外复杂形势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新挑战、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手段亟待更新等,是导致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偏差的主要原因。认真查找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可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政治认同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且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效果提供参考。第六章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基本原则与对策。我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都有力地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加强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加快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建立在政治理论本身的魅力和感召力基础上,理论教育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可接受性等都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政治认同的提升和强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受作者时间、精力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文仅以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党团组织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和媒介平台搭建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出参考对策,为提升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