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山树线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示器,低温对树木生长的限制是树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已有大量研究对树线树种径向生长及其温度阈值进行了探讨,但不同部位(枝端和侧生)分生组织生长动态的对比分析仍不多见。寒冷环境中树木哪个部位(芽、枝、茎)的生长对低温最敏感、不同部位分生组织活动是否存在相似的温度阈值还不得而知。故了解树线树种不同部位分生组织生长动态和物候格局并分析其温度敏感性,对加深树线形成生理生态机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轿子山高山树线树木分生组织生长动态及其低温阈限(3150017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山树线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示器,低温对树木生长的限制是树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已有大量研究对树线树种径向生长及其温度阈值进行了探讨,但不同部位(枝端和侧生)分生组织生长动态的对比分析仍不多见。寒冷环境中树木哪个部位(芽、枝、茎)的生长对低温最敏感、不同部位分生组织活动是否存在相似的温度阈值还不得而知。故了解树线树种不同部位分生组织生长动态和物候格局并分析其温度敏感性,对加深树线形成生理生态机制的认识和预测树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育了滇东高原最为完整的气候、土壤和植被垂直带谱,其树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保存完好,林相整齐,更新良好,是树线研究的理想场所。本研究利用物候相机和组织切片技术对轿子山不同海拔(3600m、3800m、4000m)急尖长苞冷杉芽、枝和茎分生组织生长动态和物候格局进行研究,分析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格局,探究其分生组织活动的温度阈值,验证高山树线的“枝端受限”假说,从树木细胞生长的精细尺度探讨高山树线的形成机制,为高山树线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急尖长苞冷杉芽、枝和茎的生长物候差异显著。芽、枝和茎生长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同,随着海拔升高不同部位生长开始时间推迟,结束时间提前,生长季缩短,海拔每上升100m,开始生长时间平均推迟4天,结束生长提前5天。同一海拔内部芽、枝和茎的形成层物候不具有同步性。枝条形成层最早开始细胞分裂,芽膨大物候始于枝条和茎干之间,茎干形成层最晚开始生长,表明树冠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茎干,低温对树木枝端生长的限制可能是树线形成的主因。芽的展叶物候、枝条和茎干形成层细胞生长高峰以及细胞的木质化均始于夏至日前后,光周期参与其形成层物候结束阶段的调控。芽展叶与枝条和茎干木质化阶段在整个生长季中占比最大,是树木生物量分配与环境因子权衡的结果。(2)不同海拔急尖长苞冷杉芽、枝和茎的分生组织活动的温度阈值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相似的温度阈值,低温控制着形成层活动的开始和细胞木质化的结束。分生组织活动开始和结束的空气均温、空气最高温、空气最低温、土壤均温、土壤最高温和土壤最低温的温度阈值分别为4.01℃,7.23℃,1.28℃,4.51℃,4.97℃和4.09℃。枝条和茎干形成层活动的结束均发生在夏季最热且日照时间最长的时候,芽的展叶物候也发生在这一阶段,这是树线树木对寒冷环境的适应特征,反映了树木在最大生长量和最低冻害风险之间的权衡,在低温季节来临之前,尽快完成新生细胞的成熟并行使功能。(3)急尖长苞冷杉芽、枝和茎的生长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加速,树木需要在较短的生长季内完成年内生长活动,这是树木生长与环境条件权衡的结果。不同海拔、不同部位分生组织活动的开始和结束均受温度的控制,但不同物候阶段以及年生长量与各温度变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分生组织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与土壤温度更相关,土壤均温超过4.97℃时,生长开始。而土壤积温是不同部位年生长量的最佳预测因子。但不同海拔、不同部位分生组织活动的积温(空气和土壤)值均不相同。本研究的结果支持高山树线的“枝端受限”假说,即树线树木枝端生长对温度的敏感性更高,低温对树线树木树冠(芽、枝)分生组织活动的限制可能是导致树木生长受限的主要原因。该结果深化了对高山树线生理生态形成机制的认识,为更精确的预测高山树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好的管理高山生态系统、更合理的利用高山森林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水体状况依旧严峻,虽然前期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城市黑臭水体复黑复臭现象依然存在。城市黑臭水体使河道生态系统失衡、丧失生态功能,甚至威胁人体健康。当前的黑臭水体治理手段存在修复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高效修复黑臭水体的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重度黑臭水体为实验对象,通过筛选实验,优选出较优的菌剂、促生剂、曝气方式、填料和植物。并将较优菌剂+较优促生剂+较优曝
中药药渣(HR)是制药行业中典型的废弃物质,排放量大且二次开发利用难,易造成污染。针对药渣的组成特点,采用热解处理的资源化技术路线可将中药渣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清洁燃料,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也满足了对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需求。本文以蓍草药渣为原料,主要研究了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药渣的原位热解;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Ni-Fe/Ca催化剂,并用于催化热解。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随着热解温度的
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脊椎的轴向旋转(VAR)是脊柱侧凸的基本畸形之一。临床中测量VAR对脊柱侧凸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目前X线是医学上诊断脊柱侧凸主要的成像方式,Drerup法可以通过测量X线正位相中的椎弓根影相对于椎体中心产生的偏移量来实现对VAR的测量,进而完成脊柱侧凸的系列评估工作。脊椎X线图像中的椎弓根影面积小且对比度不高,现有的X线图像椎弓根影的分割方法存在精度较低且效率不高
自锂离子电池(LIBs)商业化以来,席卷了便携式电子产品以及电动汽车市场。然而,由于锂元素的丰度有限,致使潜在成本增加。水溶液锌离子电池(ZIBs)是一种很有前途的LIBs替代品,一度成为能源研究方向的热点。但传统电极制备工艺是通过将导电添加剂、聚合物粘结剂和活性物质混合成均匀的浆料,依靠粘结剂粘附在集流体上。该过程中使用的导电添加剂和粘结剂均不具有电化学活性,这成为了金属离子传输和电解液扩散的障
在信息交换媒介中,光盘以其价格低廉、存储容量大等特点为人们所广泛使用。但是在光盘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如下安全问题:由于光盘丢失导致光盘中存储的重要信息被非法用户获取时造成的信息泄密,秘密文件被用户使用明文刻入光盘时造成信息泄密,光盘刻录信息溯源调查难等。这些安全问题给利用光盘进行重要信息传递带来极大风险,针对以上问题,通过采用对称加密算法、RSA非对称加密算法、UK电子锁、SHA哈希算法等信息安全技
青藏高原强烈的变形和隆升是板块之间的碰撞与俯冲导致的,使高原邻区地壳变形剧烈、地震频发。青藏高原东南缘作为高原物质东流的重要通道,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下深部结构对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盆地及其邻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川西台阵中位于研究区的174个台站在2006-2009年记录的远震数据,利用方位角叠加接收函数法以及层剥离技术得到上下地壳的各向异
本文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微观金融机构内部稳定性和国际金融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涵盖金融科技等创新因素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用PCA方法和动态logit模型等进行筛选、检验、信号还原和对比。结果显示:与不含有金融创新因素的预警指标体系相比,将金融创新因素纳入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中可以完全体现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即重构后的指标是有效的,还原得到的预警信号拐点出现得更早且更高,说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是全球新生代最为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造成了亚洲构造地貌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对亚洲水系、季风和生态面貌等诸多关键问题产生决定性影响。青藏高原东南缘分布着一系列古近纪沉积盆地,盆地所充填的沉积序列真实的记录了青藏高原早期的碰撞和隆升历史。因此,追溯盆地充填物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对分析盆-山耦合关系及揭示青藏高原构造演化过程均具有重要意义。贡觉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系列古近纪沉积
作为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一的亚洲象(Elephas mamimus L.)具有极高的保护、生态与文化价值。中国亚洲象种群数量较少,其中野生种群数量仅为300头左右,圈养种群数量为243头。有效地保护策略要考虑维持和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要关注作为种质资源储备的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于2018~2021年间,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境内的5个亚洲象圈养场所的53头圈养亚洲象和17头收容
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六价铬离子(Cr(VI))是高毒性和致癌性的重金属,由于电镀、冶炼等工业的排放,我国是Cr(VI)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用简单、环保且成本低的方法治理Cr(VI)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硫化亚铁(FeS)可以提供Fe2+和S2-作为电子供体,还原Cr(VI)到低价态的Cr(III)以降低其毒性,纳米尺度的FeS颗粒还具有活性高比表面积大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