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又称雷公藤内酯、雷公藤甲素,是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idiiHook.F),昆明山海棠[(T.Hy- poglaucum Levl.) Hukeda.又名黑麦],以及苍山雷公藤(T.Forretii Dials)、东北雷公藤(T.RegeliSp ragueet Ta keta)等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含有3个环氧基的二萜内酯化合物。纯品为无色晶体,无嗅无味,性质稳定。雷公藤内酯醇具有潜在的抗肿瘤,免疫抑制,抗炎症等作用,可应用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雷公藤内酯醇抗肿瘤机制方面的文献众多,特别是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已有文献明确表明该药抗实体瘤的良好效果。预示该药具有进一步开发成治疗某些肿瘤的良好前景。2.目的及内容:本实验作为雷公藤内酯醇新药开发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建立检测大鼠生物样品中雷公藤内酯醇浓度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研究大鼠静脉注射雷公藤内酯醇后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对动物进行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以及为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佳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间隔时间和剂型)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分为两个部分:(1)雷公藤内酯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雷公藤内酯醇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3.方法:HPLC法以C18色谱柱(Zorbax eclipse XDB C18,5 um,150 mm×4.6 mm i.d)为固定相,以77%水和23%的乙腈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40 oC。紫外检测波长为217~221nm。取大鼠血浆或组织匀浆,加入一定体积的乙酸乙酯,旋涡混匀后离心,按一定比例吸取上清液。将上清液置于60 oC氮气挥干仪上挥干,流动相溶解残渣,过滤后进样。选用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后于不同时间点经断尾处采血,通过分析药代动力血参数,探讨该药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并以药代结果设计分布实验,经大鼠尾静脉注射有效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后,于设计时间点采集大鼠的各脏器组织,通过比较各组织的雷公藤内酯醇浓度,探讨该药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4.结果:在上述条件下,生物样品中的雷公藤内酯醇峰形良好,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的最低检测低限为0.01μg/ml。血浆样品提取回收率可达85.9%,组织样品提取回收率可达60~75%。日内和日间差异RSD均小于15%。各生物样品中雷公藤内酯醇的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80。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三个剂量(100μg/kg、200μg/kg、300μg/kg)雷公藤内酯醇后,各剂量组相对应的t1/2α分别为:0.033、0.021、0.026 h,t1/2β分别为:0.753, 0.630, 0.574 h;AUC与给药剂量成正相关;动力学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房室模型为二室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有效剂量(200μg/kg)雷公藤内酯醇后,组织分布迅速而广泛,给药5min后药物含量以肺组织最高,肝脏、肾脏的浓度也较高,其次依次为心、脑、脾、小肠、生殖腺、骨骼肌、胃。给药后15min各组织药物浓度均下降,在肺、肾、心、肝的浓度较高,其余分布次序与给药5min后基本相同。给药后1h各组织药物浓度下降明显,在肝和小肠仍维持较高药物浓度。5.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良好的HPLC方法用于测定大鼠生物样本中雷公藤内酯醇的浓度,本分析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信性高、简便且易于推广,能满足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特征。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各主要脏器组织均见分布;消除快,1h后在各组织中含量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