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替米沙坦治疗,观察患者体内炎症指标变化,探讨炎症因子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开拓新的思路。方法:将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治疗1组(A组)和治疗2组(B组)两组,分别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替米沙坦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给药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血压、hs-CRP、HMW-脂联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β等生化指标水平,同时选取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44名作为对照组(C组),比较各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水平差异。结果:1.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其血压最高值、治疗前平均血压值、血压负荷时间指数、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等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的各项炎症指标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组患者的各项炎症指标与C组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给药治疗前,A组和B组患者在BUN、Cre、UA、FPG、ALT、AST等生化指标水平方面与C组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但A组、B两组患者间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A组、B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B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虽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是与C组患者仍然存在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治疗后与C组人群的血压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A组和B组两组患者的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B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虽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是与C组患者仍然存在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治疗后,其各项炎症指标水平虽然略差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2.通过给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替米沙坦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炎症指标水平。这些炎症因子作为高血压的早期预测因子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