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而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不仅给该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类生命财产损失,而且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武都区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时、空格局评价研究不仅能够为武都区制定防灾减灾计划、灾害风险管理对策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开发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探索特定区域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方法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武都区整个区域及其所辖典型小流域——清水沟(泥石流沟)为评价样区,构建了不同尺度区域的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GIS技术,选取基于层次分析(AHP)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开展了近十年来(2002-2011)基于乡镇单元的武都区地质灾害承灾体综合易损性和分项易损性(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易损性)评价及时空格局分析,选取基于层次分析(AHP)的广义目标函数方法开展2011年清水沟承灾体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2002年-2011年,基于乡镇单元的武都区人口易损性高易损区由2002年的7个增至到2011年的10个,至2011年,高易损区面积达1455平方千米,占该地区的31%,而低易损区面积为2796平方千米,占该地区的60%。从空间分布图上看,武都区人口集中的北部区域人口易损性相对于南部较高,2011年高易损区有城郊乡、马街乡、安化镇、鱼龙乡等10个乡镇。2.2002年-2011年,武都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易损区呈逐年增大趋势,至2008年达到最大,随后又逐渐减少。而从空间分布图来看,城关镇、东江镇、城郊乡、马街镇、两水镇等乡镇位于武都区城区附近,经济发达,历年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小,社会经济易损性较低,而其他偏远乡镇则易损性较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社会经济易损性高低的重要因素。3.2002年-2011年,武都区生态环境易损性高易损区个数波动较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02年高易损区为近十年来最高。从空间分布图来看,武都区生态环境易损性北部高于南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格局由集中于中北部变为发散状。4.2002年-2011年,武都区社会文化易损性在逐渐增大,其中高易损性区个数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39%增长到2011年的67%。武都区文化易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十分复杂,2011年仅剩城关镇和安化镇2个低易损区,武都区各乡镇图书馆文化站分布不均匀,是导致文化易损性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5.基于以上分项评价,进一步对武都区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承灾体综合易损性在四个时间段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高易损区由2002年的8个变为2011年的18个,2002年,主要集中分布在武都区北部,2005年后,高易损区的分布又逐年扩散到全区,分布格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6.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对清水沟泥石流沟的每一个承灾体进行高分辨率易损性评价,并获得大比例尺(1:5000)易损性评价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清水沟下游洪积扇区域人口聚居集中,房屋建筑、桥梁、公路密集,易损性整体较高,而中、上游沟壑深,坡降大,人类主要集中居住在清水沟两侧山梁上,受到泥石流灾害的威胁较小,易损性相对较小。对于不同类型的承灾体而言,经济价值大的承灾体易损性则较高,其中不同类型的人工建筑易损性为:钢筋混凝土桥>房屋>沥青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为:居民建设用地>耕地>沟渠>林地>草地。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武都区及清水沟不同尺度区域的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进行时、空格局的评价,揭示了研究区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论为武都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