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最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由于人患布病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疫区居民隐性感染和自限性感染多,导致高误诊率和漏诊率;常规抗生素治疗虽可治愈,但复发率较高;由于布病不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感染率也很高。鉴于此种情况,本研究通过开展对布鲁杆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随访调查,掌握布病治疗前后临床特征变化、治疗及愈后情况,探索布病转归及复发相关影响因素,为布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利用分离培养、免疫学血清凝集法和PCR方法对布病门诊就诊人群及随访患者进行检测,评价这三类实验室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50例急性期首发布病患者中,92.0%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32.0%有家庭成员感染布病;88.0%能够在发病后一个月内就诊;首次就诊时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8.0%为隐性感染;新增症状主要有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随访患者采用统一抗生素方案治疗,66.0%配伍使用中药;患者68.0%自觉痊愈,26.0%治疗无效,3例患者复发。发病后一个月内就诊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发病超过一个月才就诊的患者。用三种实验室方法检测布病门诊就诊人群:分离培养阳性率为11.0%,血清凝集实验阳性率为32.1%,PCR阳性率为33.9%,血清凝集法和PCR方法符合率为78.9%;对有细菌学培养证据的确诊患者进行检测:血清凝集法检出率为66.7%,不同引物PCR联合检出率可达到100.0%。对随访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分离培养在首诊时12.0%为阳性,治疗后均为阴性;首诊、首诊后3、6和12个月血清凝集法阳性率先下降后上升,PCR方法阳性率逐渐下降。分离培养法是诊断布病的金标准但出菌率低;免疫学方法易于操作但容易误诊和漏诊;PCR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免疫学方法的漏诊,作为布病诊断工具仍需进一步优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