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完全缓解后早期复发的监测对其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在缓解期AML骨髓中我们观察到成簇前体细胞,类似MDS的ALIP,我们称之为“ALIP”样结构,该结构与早期复发有关。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治疗后缓解期AML病人骨髓“ALIP”样结构数量,研究其与患者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及在白血病预后监测中的作用,为预示AML早期复发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同时从骨髓纤维增生包裹引起白血病细胞残余及白血病干细胞(LSC)分化迁移两个方面探讨“ALIP”样结构的形成机制,为AML患者早期复发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回顾性分析47例治疗后AML缓解病人骨髓组织学切片和临床随访资料,根据缓解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前组和未复发组。定量检测骨髓“ALIP”样结构数量,比较其在复发前组和复发组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不同“ALIP”样结构数量对AML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的影响,评估其在白血病预后中的价值。(2)定量检测47例随访病人初发及治疗后骨髓纤维增生的情况。比较复发前组和未复发组初发时网硬蛋白纤维强度(RFD),研究其在白血病预后中的作用;并对各组患者缓解期骨髓“ALIP”样结构数量及其对应时期RFD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骨髓纤维增生在“ALIP”样结构形成中的作用。(3)采用计算机软件检测骨髓切片幼稚前体细胞与骨小梁的相对定位;免疫组化法检测“ALIP”样结构的细胞组成;进一步通过携带PML/RARα融合基因的M3动物模型构建,动态观察“ALIP”样结构形成过程,结合PCR法动态跟踪“ALIP”样结构形成过程中融合基因mRNA转录水平;同时检测白血病细胞迁移相关的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转录水平探讨白血病干细胞(LSC)的迁移分化与“ALIP”结构形成机制的相关性。结果:(1)“ALIP”样结构数量和AML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复发前组“ALIP”样结构数量为3.46±2.71簇/mm2明显高于未复发组2.09±2.10簇/mm2,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ALIP”样结构数量和是否复发做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670;经统计分析得判定预后最有意义的阈值为4簇/mm2,根据其将病人分为“ALIP”样结构≤4簇/mm2和“ALIP”样结构>4簇/mm2,前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均大于后组(p<0.05)。(2)“ALIP”样结构和RFD相关性分析:在RFD定量检测中,前复发组初发时RFD2.76%±1.50%,明显高于未复发组1.34%±0.51%,p<0.05;ROC曲线分析得到RFD达1.68%时,复发率明显增高,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ALIP”样结构数量和初发时及对应时间点的RFD均无相关性。(3)“ALIP”样结构和分化迁移的相关性研究:在缓解期骨髓切片上单个前体细胞、两个聚集前体细胞及“ALIP”样结构位置为从骨内膜区逐渐向小梁间区迁移;免疫组化结构发现是MPO阳性、CD34、CD117双阳或者双阴的异质性细胞群;在PML/RARα融合基因细胞株植入小鼠的第1-6天中,原始细胞从骨内膜逐渐向小梁间区迁移,“ALIP”样结构在第5天明显增多,PML/RARα mRNA转录水平验证了这一结果;发病小鼠骨髓细胞中与分化迁移相关的粘附及趋化分子VLA-4、VEGF、VEGFR-1、VEGFR-2、 CXCR4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小鼠。结论:1.AML患者缓解期骨髓出现“ALIP”样结构预示早期复发,并影响其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特别是当ALIP数量≥4簇/mm2时应予早期诱导治疗。2.“ALIP”样结构数量和骨髓纤维增生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其发生可能不依赖纤维包裹。骨髓纤维增生是另一个潜在的评估AML早期复发的独立因素。3. AML缓解期“ALIP”样结构为小梁间区的一群异质性髓系前体细胞集簇,其形成可能因化疗后骨内膜区残存LSC分化迁移所致,为白血病早期复发的组织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