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长三角建设成实施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并将其打造成为具全球竞争优势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构想,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正长期处于高投入、低能效、低附加值的传统粗放型发展阶段。在实现长三角产业的优化升级成为新常态背景下长三角突破瓶颈的重要途径的同时,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长三角地区能否利用信息化这一新动能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值得我们一探究竟。本文在总结和整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展开研究。理论部分主要基于信息不对称这一理论解释地区信息化加强了本地微观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并从信息化作为新动能能够将产业升级所原本依托的初始动能,即所谓的“传统动能”或者(“旧动能”)更好得加以整合和优化的角度,从技术升级、要素结构升级和市场升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地区信息化对产业升级发生作用的机制和路径。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利用2007~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一直存续的A股上市公司的内部相关数据,并将其与所属地区相同期间的地区宏观面板数据匹配。将测算得到的代表企业附加值的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业升级成效的微观指标,并构建上市公司所在地信息化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在同时控制企业内部和地区变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多重多步中介模型实证检验了地区信息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长三角地区不同行业价值链升级的情况以及地区信息化与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等。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地区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的总体情况主要为上海市具有最突出的表现,江苏省和浙江省产业升级成果具较小差异并位列上海市之后,安徽省排名最末。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近年来产业升级在总体上成果颇丰,但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仍具显著差异。第二、地区信息化成为了长三角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对比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动力不足的早期,现阶段,地区信息化带动长三角上市公司TFP提升显示出新的活力。地区信息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绩效平均将上升4.96%左右,这一结果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稳健性检验中,通过被解释变量的替换或者不同模型的采用,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显著性并未因此发生改变。这说明地区信息化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以附加值提高为代表的产业升级新动能的结论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对于不同行业来说,长三角地区行业升级成果普遍优于其他类别行业的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三、地区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直接效应占据了总效应的77.35%,间接效应的比重则为22.65%。产品市场升级在地区信息化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效应约占据总效应的11.43%。要素结构的升级对改善产业升级仅仅起到了直接的效果,间接效应并不显著。技术升级仍未能有效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地区信息化在促进产品市场升级的过程中,会因为挤占要素结构升级所需资源而对产业升级产生反向抑制作用。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从三个层面出发给出政策建议。第一、长三角地区应尽快破除行政壁垒,强化区域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场活力和保证区域间公平,最终达到长三角区域产业整体升级的目的。第二、长三角地区应大力提高地区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进程。第三、对于地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方式,应考虑各因素中介效应的影响。政府应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信息资源,使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迅速调整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