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iO2纳米颗粒(Titanium dioxide, TiO2)具有独特的光电结构和高表面活性,它们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光电治疗,抗菌活性。但是,现在的研究对TiO2纳米颗粒的毒性和辐射生物效应仍然不清楚。本实验就对V纳米颗粒的毒性做了系统的评价。同时,还研究了亚致死和致死剂量下TiO2纳米颗粒的辐射生物效应。本文进行了体外血浆稳定性实验,并通过MTT实验来探索TiO2纳米颗粒的体外毒性。血浆稳定性实验显示,2小时后TiO2纳米颗粒在体内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吸光度值趋于稳定,表明TiO2纳米颗粒有很好的稳定性。MTT显示48小时时有较好的浓度依赖的毒性关系,即浓度越大,毒性越大。而24小时的结果则变动较大,但在0.06 mg/mL-1 mg/mL浓度范围内,浓度与毒性也具有正相关,即浓度越大,毒性越大。通过检测小鼠免疫系数、体重变化、生物分布、血常规、生化、病理指标来评价其的毒性大小。实验结果显示,TiO2纳米颗粒主要积累在肝,并且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等反应肝功能的生化指标出现了显著差异,表明颗粒的积累对肝脏功能产生了一些影响;而肌酐(creatinine, CREA)、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等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表明肾功能并未受到影响。因此,我们的实验表明,在30天的实验周期内,注射1 mg/mL的TiO2纳米颗粒没有引起很大的毒性,只是对肝产生了轻微毒性。接下来研究了TiO2纳米颗粒对亚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的辐射生物效应。试验中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TiO2纳米颗粒(1 mg/mL、2mg/mL、4mg/mL),对其进行6.5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通过外周血象、脾系数、胸腺系数、骨髓DNA含量、股骨有核细胞计数(bone marrow nuclear cell,BMNC)等指标评价其辐射生物效应,研究发现3个剂量均对受照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4 mg/mL剂量抗辐射损伤效果最佳。同时我们进行了TiO2纳米颗粒对致死剂量辐照损伤小鼠的辐射生物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观察了7.5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30天的存活情况,血象变化。我们发现,2 mg/mL的剂量能提高存活情况,而1 mg/mL的剂量在辐照早期能延迟死亡时间,都对辐射损伤效应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血象表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platelet, 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在7天时出现了最低值,表明此时小鼠的损伤最严重,此后小鼠血象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检测TiO2纳米颗粒对辐射损伤小鼠肝、肺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丙二醛(MDA)水平,初步发现TiO2纳米颗粒能改善脏器抗氧化能力,进而发挥抗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