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尤其是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是国内外中年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极大地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是目前防止PDR致盲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视网膜光凝促进玻璃体状态发生转变,而研究表明整体玻璃体出现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后将利于DR病情的改善。目前对于DR的玻璃体状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玻璃体整体状态的改变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而局部玻璃体状态的改变对于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观察临床PDR-Ⅳ期的患者在接受PRP治疗后,局部玻璃体状态的转变对于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局部玻璃体状态的变化对PRP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1)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PDR-Ⅳ期患者通过直接、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结合Volk+90D前置镜观察眼底情况。
(2) 荧光眼底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采用激光扫描眼底造影分析系统,拍摄造影图像,以造影时间2分钟为标准,观察局部新生血管渗漏,并以此作为局部新生血管消退的指标分为完全消退、部分消退、不变或扩大三种情况。由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扫描深度的限制以及患者进行OCT检查时的合作度因素的影响,通过FFA确定与视网膜颞侧血管弓附近1枝或者2枝临近的新生血管毗邻的局部玻璃体作为OCT的观察部位。确定2枝临近的新生血管作为观察部位是由于FFA检查时2枝新生血管渗漏融合成片,所以部分患眼以2枝临近的新生血管作为观察单位。
(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于FFA检查后1天内,对FFA确定的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对应的局部玻璃体进行扫描,判断局部玻璃体的状态。对于整体玻璃体出现完全后脱离患眼采用B型超声进行确认。将局部玻璃体与局部视网膜的关系分为无PVD、部分PVD和完全PVD三类。把局部玻璃体状态转变分为六种类型:N-N:PRP治疗前后均无PVD;N-P:PRP治疗前无PVD,随后观察时间段内为部分PVD;N-C:治疗前无PVD,随后观察时间段内为完全PVD;P-P:PRP治疗前后均为部分PVD;P-C:PRP治疗前为部分PVD,随后观察时间段内为完全PVD;C-C:PRP治疗前后均为完全PVD。
(4) 光凝治疗:所有病例采用黄斑“C”字形格栅光凝和全视网膜光凝,黄斑部用氪黄激光,强度掌握在一级光斑,其余部位用氪绿激光,强度掌握在二级光斑。
(5) 随访观察:光凝治疗后10天、20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观察病情变化。每次复查均进行OCT检查及眼底荧光造影,记录局部PVD的变化和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程度。
结果:
1、光凝对局部玻璃体状态的影响
1.1 以不同时间段为观察组,对光凝后不同时间段的发生局部玻璃体状态转换患眼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提示随时间变化局部玻璃体状态转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两两组的统计分析,提示光凝后20天与光凝后10天的玻璃体状态转换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光凝后3个月及6个月玻璃体状态转换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对全视网膜光凝术前局部玻璃体状态为无PVD,术后转化为部分PVD和完全PVD两组,不同时间段内的净转化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时间变化术前局部玻璃体状态为无PVD,PRP后转化为部分PVD和完全PVD两组的转化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1.3 对光凝术后完全PVD组的来源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提示随时间变化N-C和P-C类型在完全PVD组内构成无统计学意义(P>0.05)。
2、通过FFA检查观察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在PRP治疗后的变化
2.1 对视网膜光凝后,随时间变化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示随时间变化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进行不同时间段的两两组的比较,提示光凝后20天较光凝后10天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率明显提高(P<0.01),光凝后3个月、6个月新生血管消退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光凝术后10天,不同玻璃体状态下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示不同玻璃体状态下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光凝术后20天以及以后的不同观察时间段,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局部玻璃体的不同转变类型,其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两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N-N组、N-C组合并P-C组、C-C组分别较N-P组和P-P组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 局部玻璃体状态出现部分脱离可能是发展为完全后脱离的过渡状态,但如果处于该状态将不利于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2) 在PRP治疗后,局部玻璃体状态为无脱离或者是完全后脱离均有利于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消退。(3) 局部玻璃体状态的明显改变发生在视网膜光凝术后20天,在3个月后趋于稳定。(4) 局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率明显提高发生在PRP治疗后的2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