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借助数显游标卡尺对实施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的求美者术后各部位各时期的改善情况作定量测量,分析锯齿状缝线的布线方案、埋线部位、求美者年龄等因素对面部提升效果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以下简称线雕)的求美者62例,其中有效病例为56例,平均年龄42.43±6.5岁,依据锯齿状缝线布线方案的差异分成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根据提升部位的差异将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分别分成上面部提升组、中面部提升组、下面部提升组;根据年龄的差异将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分别分成年龄≤42岁组和年龄>42岁组。2分别于手术进行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左右为求美者拍摄照片、对求美者上面部、中面部、下面部的代表区域进行测量以及要求求美者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分。术后各时期面部提升值等于术后测量值与术前测量值之差。3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分组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组内面部提升效果评价,P值均小于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与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术后求美者满意情况比较统计结果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中求美者年龄≤42岁组组间比较P值大于0.05,表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中年龄>42岁组、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中求美者年龄≤42岁组和年龄>42岁组术前与术后各时期面部测量值相比较P值均小于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中不同年龄组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不同部位组内比较,其中上面部、下面部术后各时期与术前比较结果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面部术后各时期与术前比较结果P值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中求美者上面部、下面部提升值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术后相同时期求美者上面部、下面部提升值比较,术后一个月时P值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三个月和术后六个月时P值均小于0.05,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面部提升值高于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2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中年龄>42岁组面部提升值高于年龄≤42岁组。3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术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中下面部提升效果最好,上面部次之,中面部提升效果不明显。4相应时间段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求美者满意度高于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5无论哪种布线方案在术后六个月内对面部提升均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