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黑龙江省阿什河不同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在阿什河上游、中下游和下游三个河段共设置11个采样点。于2014年春、夏、秋三季通过对大型底栖动物的采集、鉴定及河流水体理化因子的测定,利用优势度指数(y)、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M)、Shannon-Wiener旨数(H’)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利用分解网袋法对阿什河三个河段,进行珍珠梅树叶分解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大型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5种,隶属于7目26科。其中双翅目、蜉蝣目、颤蚓目、毛翅目和襀翅目为主要优势类群。双翅目种类最多,占大型底栖动物总量的49.2%,蜉蝣目种类,占21.5%。从整个流域来看,春、夏、秋三季密度分别为103.99±45.50ind./m2、93.92±41.76ind./m2和74.66±5.10ind./m2,即春>夏>秋。从不同河段来看,全年(春夏秋三季),森林河段、农田河段和城市河段密度分别为,116.54±96.51ind./m2、77.03±35.17ind./m2和84.72±42.35ind./m2,即森林段>城市段>农田段。阿什河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小划蝽(Sigara substriata)、Ameletus montana、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和四节蜉科的一种(Centroptilu sp.1)。调查期间,阿什河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1.8)>秋季(1.68)>春季(1.1),Margalef (dM)丰富度指数季节变化大小为,秋季(1.22)>夏季(1.18)>春季(1.13),可见春季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dM)丰富度指数最低,由于春季河流温度低,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生存,导致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较低。通过单因子方差对阿什河不同河段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dM)丰富度指数分析得到,春季阿什河不同河段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为0.007;夏季阿什河不同河段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dM)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0.031和0.006;秋季阿什河不同河段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dM)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0.015和0.044。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春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总磷和水深;夏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总磷、总氮、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和水深:秋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总磷、总氮、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和流速。对投放在阿什河上游森林段、中上游农田段和阿什河入松花江口城市段的珍珠梅(Sorbaria sorbifolia)树叶进行了为期77d的树叶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段、农田段和城市段树叶分解速率都为0.02d-1,符合指数衰减模型,均属于快速分解组。其中直接集食者在树叶分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