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人们总会运用语言手段对话语内容进行修饰,从而实现特定的目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修正话语真值,使表述更加客观真实;可以间接表达作者的态度;也可以与读者建立良好关系,使话语更具有说服力。模糊限制语在各类文本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纵观前人的研究,经济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却只得到很少关注。再观研究视角,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系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得人们对模糊限制语的解读变得更加困难,翻译活动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但是,针对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研究尚需深入,尤其是英汉语言间的翻译研究。因此,研究经济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模糊限制语在新闻翻译中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闻立场的转变。蒙娜.贝克的翻译叙事理论关注的正是翻译策略影响下新闻态度的变化。所以本文基于这一理论,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主要对选自《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的五十篇英语新闻及其汉语译文(两种语言文本之间存在平行对应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加入了汉语原创新闻与汉语翻译新闻(构成单语可比语料库,其中后者指译自英语的汉语语料)的对比。第一部分旨在探寻汉语原创文本和汉语翻译文本及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数量,类别,语义韵等方面的异同。第二部分从翻译方法着眼,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模糊限制语,选取恰当例句,运用翻译叙事理论分析该类模糊限制语的功能在翻译前后的变化和产生的效果,并尝试探讨译者选择翻译方法的背后动因。通过研究发现,汉语翻译文本与汉语原创文本中的模糊限制语在分布上相近,但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源于英语原文的影响。平行文本的对比发现,英语原文中的模糊限制语在数量和多样性上都高于汉语译文,这可能与英语的交际习惯有关。此外,从模糊限制语的语法分类和功能分类着眼,可以发现原文和译文都倾向于更多使用模糊限制语中的一个子类别——认识型情态动词,并且其在翻译中的变化也比较大,所以笔者从翻译方法入手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译者多运用翻译方法中的增译和省译(即叙事理论中的内容选择策略)和翻译中的修正(即重新定位策略)来处理此类模糊限制语。研究表明这两类策略可以改变模糊限制语在译文中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如弱化或强调作者对待新闻事件的肯定程度;重新定位读者与翻译文本间的关系等,从而实现对新闻观点的重构,达到提升新闻说服力,维护国家形象和引导读者进行客观评判的效果。而这样的翻译选择可能来源于译者对目标读者和叙事参与者之间政治关系的考量。本研究独辟蹊径,运用叙事理论探讨经济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规律,对于模糊限制语在经济新闻中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拓宽了财经新闻翻译研究的视角,丰富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