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索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体质类型。研究方法:采用临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10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瘢痕疙瘩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体质类型。结果:(1)临床特征:110例瘢痕疙瘩患者,性别和年龄方面:男性45例(40.9%),女性65例(59.1%),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年龄6-70岁,10~30岁人数最多(79.1%),发病年龄小于20岁者,易多部位发病,发病年龄大于20岁者,易单部位发病(P<0.05);就诊年龄16~80岁,高峰为32岁,20~40岁人数最多(71.9%);病程方面:病程0.5~55年,其中1~17年的最多,共有93人(84.6%);单发与多发方面:多发者多于单发者(P<0.05),女性单发的百分比多于男性,男性多发的百分比多于女性(P<0.05);瘢痕大小方面:中瘢痕最多(P<0.05);男性的大瘢痕百分比多于女性(P<0.05),中瘢痕和大瘢痕的病程较小瘢痕长(P<0.05);瘢痕严重程度方面:中度瘢痕最多(P<0.05);重度瘢痕的病程长于轻、中度瘢痕(P<0.05);家族史方面:有家族史的百分比较多(P<0.05),早发有家族史者多,迟发无家族史者多(P<0.05),有家族史者病程较长(P<0.05)。发病因素中,频率排在前几位的是毛囊炎、痤疮、无明显诱因、皮肤手术及皮肤外伤等。加重因素中,频率排在前几位的是无明显诱因、毛囊炎、痤疮、瘢痕手术、摩擦/压迫等。(2)中医体质分析:110例患者单一体质有38例,兼夹体质有72例。72例兼夹体质患者中,兼夹气虚质36例,兼夹阳虚质30例,兼夹阴虚质38例,兼夹痰湿质33例,兼夹湿热质39例,兼夹血瘀质25例,兼夹气郁质22例,兼夹特禀质4例。110例患者单一体质和兼夹体质总计265例,其中湿热质最多,有47例,其次依次为阴虚质39例,气虚质37例,阳虚质36例,痰湿质34例,血瘀质25例,气郁质23例,平和质18例(基本是9例),特禀质6例;瘢痕疙瘩病例组与一般人群比较,平和质的百分比减少,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的百分比增加;性别、早发与迟发、身体质量指数、家族史及严重程度的中医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3)皮损辨证与体质:110例瘢痕疙瘩患者中热毒瘀阻型有60例,气滞血瘀型33例,气虚血瘀型17例。热毒瘀阻型瘢痕疙瘩以湿热质最多,其次是阴虚质;气滞血瘀型以湿热质最多,其次是痰湿质;而气虚血瘀型以气虚质、阴虚质最多,其次是痰湿质、阳虚质、血虚质,但各皮损证型间的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瘢痕疙瘩多分布于10~30岁的年轻人,早发者多见多发,迟发者多见单发;病程的长短与瘢痕的大小及严重程度有关;瘢痕疙瘩还与患者性别、家族史等有关;毛囊炎、痤疮、皮肤手术是最常见的引起瘢痕疙瘩的诱因及加重因素。(2)瘢痕疙瘩患者中大多数表现为兼夹体质,少数为单一体质。湿热质占据比例最大,其次依次为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平和质、特禀质;相对于一般人群,瘢痕疙瘩患者平和质的百分比减少,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的百分比增加。(3)瘢痕疙瘩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在性别、早发与迟发、身体质量指数、家族史及瘢痕严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4)热毒瘀阻型、气滞血瘀型瘢痕疙瘩以湿热质为主,气虚血瘀型以气虚质为主,但各证型间的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