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初期由于康熙皇帝喜爱董其昌的书法,一时间朝野上下学董成风,但是仍有一批冷静的书家认识到董书的柔弱单调,开始寻找拯救的方法,试图突破董书的局限,笪重光就是其中之一。第一章,首先本文在广泛搜集和深度挖掘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笪重光的家学进行了考证,笪重光的曾祖父笪继良,书画双全,精通易学,还十分注重教育,所以,道学和理学为笪重光家传。其次,本文对笪重光的生活环境、及生平交游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笪重光的诗作中发掘其归隐山林后的交游酬唱活动,从笪重光及其好友书画作品的题跋中探究他们之间的书画往来。而笪重光的家乡镇江也素来有隐逸文化,这也解释了为何笪重光罢官归里后选择皈依道教。这也为笪重光的书法理论著作《书筏》里以易学的思想来阐述书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第二章,本文从用笔、分布及书写工具与书法的关系三个部分对笪重光的《书筏》进行了阐述。笪重光将易学中的“逆数”运用到书法中,阐述用笔之道,其注重呼应,强调中锋用笔的重要性,追求圆秀之美。在分布中,笪重光将绘画中的“光”引进到书法中,将书法的章法看做简单的黑白二色,在“有形的黑”和“无形的白”中追求“机致相生”。笪重光对笔和墨还有一定的研究,本文考证了古代书家对毛笔的评述从而揭示了笪重光“非第一品紫毫不能绵软”的原因。第三章,由于现存笪重光的书作真伪相参,本文试图从各大博物馆藏和个别经考证确实为笪重光真迹的书作中整理其纪年,梳理其书法脉络。笪重光早期的书法结字跌宕,中、晚期腴润圆活、风格多变的原因应有三点:其一,镇江的地缘原因;其二,明末江南书坛的大环境;其三,笪重光的收藏活动的影响。第四章,清代书画家秦祖永的《桐阴论画》将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和何焯并称为“四大家”,而他们在清初都为摆脱董书面貌做出过努力。本文对“四大家”的学书经验进行比较,从他们的书作和书学思想中探求其突破董书藩篱的道路,试图借古开今,为我们学习书法积累经验。第五章,本文从笪重光的后代和王文治的书画作品中探求笪重光书学思想的影响。从刘熙载、周星莲及林散之的理论中看到了他们对笪重光的“逆数”说和用墨理论的认可。近代文人梁启超提出书法中“光”的概念,笪重光在两百多年前已有论述,可见笪重光书学思想之前卫。而笪重光对用笔的重视既是对晚明以来重个性、轻笔法的梳理,又是对清初书家注重篆、隶的呼应,本文认为笪重光在帖学内部促进了清代书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