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PRRSV 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针对PRRSV感染情况,为适合基层和现场检测建立了快速检测PRRSV的RT-LAMP方法,就新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灵敏性和临床试验确定。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只针对PRRSV;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RT-LAMP是RT-PCR方法的100倍;临床试验中RT-LAMP方法的检出率与RT-PCR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90.9%;差异为4.8%。
2、PRRSV分离、鉴定
利用MARC-145细胞和PAM细胞,从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河南等地发病猪的肺脏、脾脏以及淋巴结中分离到疑似PRRSV11株。经PCR试剂盒鉴定,本次试验共分离到11株PRRSV。
3、PRRSV NSP2、ORF5和ORF7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应用RT-PCR的方法对11株病毒的NSP2基因、ORF5基因、ORF7基因进行了全基因序列扩增、克隆测序,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了序列比对。通过对序列的同源性及遗传发育进化分析,我们发现:本次试验分离到的11株病毒同属于美洲株,并且与国内高致病性JXA1株高度同源。这些毒株均在NSP2基因相同位置处缺失了90个碱基,表明2008年的PRRSV流行株仍然以基因缺失株为主;我们发现这11株病毒在E蛋白的信号肽区以及跨膜区有着较为一致的突变;分离株N蛋白Pat7基序的突变是一致的,这是否会影响到PRRSV的核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验证。
4、分离株致病力的研究
根据分离株的遗传发育进化树,挑选P-JH-080303株、P-NB-081011株、P-HD-081019株进行动物攻毒试验,以JXA1株为阳性对照组。通过观察和记录动物攻毒以后的表现,进行分离株毒力强弱的鉴定。结果发现:P-JH-080303株虽能引起动物发病,但最终并不能致使动物死亡;而另外两株(P-NB-081011株和P-HD-081019株)和JXA1株一样,能导致动物的死亡。我们得出结论:以NSP2基因缺失为特征的流行毒株,并非都是高致病性毒株,PRRSV毒株的致病力与NSP2基因的缺失并无直接联系。
5、自然发病组与人工感染发病组的病理组织学对比观察
通过对来自临床的PRRSV发病动物和人工感染PRRSV试验动物的病理组织学观察,我们发现:来自临床的自然发病组无论在剖检症状还是组织病理学变化方面,都表现为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通过与临床发病组的对照,PRRSV在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的病理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指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