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中国显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虽然中国全国范围内的人均GDP为6747美元,但已有天津、北京等11个省市的人均GDP在一万美元左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状况与OECD成员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情况非常相似。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当前与OECD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面临的同质性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章试图通过对 OECD成员国的分析,得到社会保障发展遵循的一般规律,为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文章在梳理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分别对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分别介绍了OECD国家和中国的社会保障现状及特点,随后搜集了OECD成员国1988-2007年间的各项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各项影响因素,重点考察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在社会保险型国家中,人均 GDP的增加会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在福利型国家中,人均GDP增加反而会降低社会保障水平。2.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3.无论采用福利国家型还是社会保障型制度模式,储蓄的增加都会抑制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4.固定投资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下有所不同。5.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会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某些重要影响因素,例如经济发展水平、固定投资等,产生不同的约束,进而对社会保障水平产生影响。然后,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结论1和结论2,得到对中国的两点规律启示。第一,当中国的人均GDP在一万美元前后时,在其他变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人均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水平大约应该提高0.02个百分点。第二,2020年,对应12.18%的老年人口比重,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至少应提高到9.44%。同理,对应2050年24%的老年人口比重,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届时将至少达到19.99%。文章最后,根据结论与启示,对中国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