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目的:本研究利用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对氯化两面针碱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氯化两面针碱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将MCF-7细胞置于含有不同浓度氯化两面针碱的培养基中,并控制培养时间的长度。用MTT法测量相同作用时间不同药物浓度和相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氯化两面针碱对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氯化两面针碱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对经过不同浓度氯化两面针碱处理,或经过不同药物作用时间处理的乳腺癌细胞进行Hoechst33258染色并利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形态改变;利用TUNEL法观察在药物作用下MCF-7中的早期细胞凋亡现象;利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法对氯化两面针碱引起的人乳腺癌细胞凋亡进行半定量分析;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药物作用下的MCF-7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布分析。最后,应用免疫印记技术检测系统测定药物作用下,MCF-7细胞线粒体内外的细胞色素C含量变化,以及caspase级联反应中的caspase-3、caspase-6、caspase-7、caspase-8、caspase-9及其裂解产物的表达水平,并测量caspase作用底物PARP、Lamin A、ICAD和其裂解产物的表达水平。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氯化两面针碱对乳腺癌MCF-7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效果。其IC50分别为24h13.88±0.787、48h1.43±0.312、72h4.32±0.36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这种生长抑制作用表现为时间依从性和浓度依从性。Hoechst33258核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表现为胞核完整并着色较浅,染色质密度均匀一致。而氯化两面针碱干预组可以看到细胞出现凋亡的典型征像。利用TUNEL法观察MCF-7细胞内的染色体断裂情况,结果为未经氯化两面针碱处理的乳腺癌细胞内无TUNEL荧光,而药物干预组MCF-7细胞被标记显像,并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TUNEL荧光增强。ANNEXIN-V法结果显示,与不含药物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经过药物处理后的早期细胞凋亡数量和细胞凋亡总数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早期细胞凋亡数量增加(13.27-70.27%),细胞凋亡总量增加(31-73.17%)。利用流式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布分析的结果为,大量细胞聚集在G2/M期,并且在培养时间为24小时的情况下,细胞凋亡的数量呈剂量依赖性增长(2.5-72.3%),在药物浓度为4mg/L的情况下,细胞凋亡数量呈时间依赖性增长(1.6-56.4%)。应用免疫印记技术检测系统分析细胞色素C和caspase依赖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氯化两面针碱的作用下,细胞色素C在线粒体内的含量下降,而相应的细胞色素C在胞质内含量增加;MCF-7细胞内的caspase-3逐渐减少而cleaved caspase-3的数量相应增加;同时,cleaved caspase-6和cleaved caspase-7的数量相应增加,并呈剂量依赖式增长。随着培养液中氯化两面针碱剂量的增加,启动caspase蛋白caspase-9数量减少,而其活化形式cleaved caspase-9增加。caspase-8的含量没有改变,同时也没有发现caspase-8的裂解产物。同时,PARP蛋白的含量下降而裂解的PARP蛋白含量上升。LaminA蛋白的裂解产物含量上升。ICAD蛋白的含量没有显著改变。 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对人乳腺癌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时间依从性和剂量从赖性的特点。氯化两面针碱可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第二部分65岁以上老年人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目的: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高龄乳腺癌患者日益增多,本研究着重研究了该人群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表现和预后。 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从1999年3月至2005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并被诊断为侵袭性乳腺癌的5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共收集病理1651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组1为65岁以上患者,共224人:组2为50-65岁患者,共1427人。 结果:与组2即50-65岁年龄组患者相比,乳腺癌确诊年龄处于65岁及以上的组1的患者更容易表现为雌激素受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9.5%和71.0%,P为0.009),孕激素受体阴性(阴性率分别为46.0%和38.9%,P为0.044),且细胞Ki-67标记大于20%的患者更多(分别为59.8%和51.1%,P为0.015)。组1的5年生存率为80.1%,低于组2的86.2%(P=0.044)。 结论:6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较50-65岁患者更容易表现为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阴性,且Ki-67标记细胞大于20%的肿瘤更多。高龄组乳腺癌预后明显差于低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