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也是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社会问题。尤其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乡村社会新旧问题的共存,制约着乡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通过科学的理论范式和评价体系来指导乡村社会治理建设的推进是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社会质量理论“社会性”的核心导向,强调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对于社会成员福祉的追求,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社会质量理论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内涵为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更在于其四个测评维度(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融入和社会赋权)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分析工具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实现途径。基于社会质量理论来探究乡村社会治理,首先要理清社会质量理论视阈下的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并据此分析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成因。通过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相关文献和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乡村社会民生保障有所匮乏、乡村社会认同危机有所加剧、乡村社会排斥现象较为普遍以及乡村民众自治能力较为不足等困境。乡村社会质量困境制约了乡村民众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乡村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究其原因有乡村社会政策设计不平等且具体实施效果差异、乡村社会政策上传下达机制不畅且公信力式微、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失范且民众社会参与度较低以及乡村民众即政策对象文化素质和参与能力束缚等。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过程。创新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可以从社会质量理论的四个测评维度寻找突破口。运用社会质量评价体系,协调乡村社会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以条件性因素的四个维度作为立足点的。具体可总结为:推进乡村社会民生建设,保障乡村社会经济安全;增强乡村社会信任团结,提升乡村社会凝聚能力;倡导乡村社会平等和谐,促进乡村社会包容发展;重视乡村民众主体意识,增加乡村社会赋权水平。这些可行性路径对推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