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椎病是骨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已获得肯定,成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1-3]。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其中椎间盘切除是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的关键步骤,植骨融合的目的是填补椎间盘切除后留下的空隙,是以牺牲颈椎的运动节段换取颈椎减压后的稳定。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法。但是,坚强固定和脊柱融合后存在诸多并发症,如继发邻近节段退变,导致症状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应运而生,自Goffin等首次报道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以来,由于其在减压的同时能有效阻止临近节段退变,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4-8]。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压的同时能保持置换节段及邻近节段的高度和活动度,降低邻近椎间盘内的应力,维持脊柱正常序列,减少了邻椎病的发生。但随着技术的深入,诸如假体下沉、松动和脱出下沉,异位骨化等术后并发症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中异位骨化成了关注焦点。如果发生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形成异位骨化甚至椎间融合,那么颈椎的活动度减弱或丧失,相邻节段退变依然无法避免。【目的】探讨以及研究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进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全部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0-64岁,平均48.38岁,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脊髓型颈椎病10例,混合型颈椎病10例。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1年,2年门诊复查颈椎正侧屈伸四位X线片,通过対术后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根据Mc Afee分级法进行评估,通过过屈过伸位片测量置换节段的活动度(ROM),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与术前对照,同时対不同年龄、性别、出血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部随访时间在2周-2年,平均10.5个月,5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均大于3个月,其中最长21个月,其中8位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5.38%,发现性别対术后异位骨化的出现无明显影响;高龄患者以及手术出血较多的患者术后易出现异位骨化;异位骨化対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无明显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异位骨化发生率在近期较低,与年龄及手术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病变节段的活动度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也能得出,异位骨化形成对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是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中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长期大样本的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