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是否有用以及自己行动是否有意义的一种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处于核心地位,是必须普遍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全球化趋势、社会变革、各种思潮冲击等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哈贝马斯将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建立在生活世界基础上。他认为理想的交往情境就是一个没有内在和外在制约,只有更佳论据的力量的环境。人与人的交往只有承认与尊重一定的有效规范,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而发生交互行为,凸显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才能促进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以此保持和社会的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反观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存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往动力不足,交往体验消极,交往渠道不畅与交往主体间性失衡等问题。如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力,道德素质滑坡,诚信缺失,金钱至上,我们的国家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令人尊敬的国家。为此,大学的价值观教育必须承认与尊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顺交往需要、情感体验、理解与共识、自我反思各要素的内在机理,积极创设合适的价值观教育语境,张扬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间性、生成性与多元性,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外活动辅助作用,引导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讨论、评价与澄清多元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独立判断能力,自觉排除负面价值观的影响,理解并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生命的精神之源。具体来说,价值观教育可行的交往路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凸显价值理性交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向多维型交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张扬主体间性交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向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