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不同的阶段,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希望也不同:学龄前,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入学后,希望孩子除了身体好,学习等各方面都要好,然后期待孩子进入社会将有所作为。要想希望成为现实,当然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陪伴。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耐心的陪伴与引导。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家长陪伴缺位或应有的陪伴行为缺位,从而不能为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提供帮助。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探究了小学生家长陪伴行为状况。通过IBM SPSS 21.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了 excel做统计处理,结果发现,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陪伴行为总体状况不理想,部分家长与孩子之间交流的时间太少,许多应有的陪伴行为缺乏;小学生父亲个体陪伴行为状况劣于母亲个体陪伴行为状况,即母亲对孩子陪伴时间较多,且更用心,但比较而言,小学生祖辈对孩子的陪伴行为整体状况最差。从小学生家长整体陪伴行为状况看来,具体存在的问题有:父母整体对孩子陪伴行为率不高,尤其是父亲陪伴缺位仍然严重;家长“假陪伴”现象明显,即积极陪伴缺位;多数家长缺乏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多数家长缺乏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多数家长不常陪孩子一起运动、玩耍等活动;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关注严重不足等。根据小学生家长陪伴行为调查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社会重视,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与实际陪伴能力;陪伴孩子,各家长成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陪伴角色,但父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小学阶段的学习陪伴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及学习的主动性;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应做到不越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家长应多陪孩子一起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