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股后肌群是膝关节运动中较容易损伤的主要肌群,而膝关节前后肌群的力量平衡是影响股后肌群损伤的主要因素。不同训练方式会对下肢肌群的力量和肌肉活动产生影响,人体肌肉做近固定工作和远固定工作时在生物力学特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采用股后肌群近固定与远固定的两个训练方法,主要目的是观察8周的近端固定与远端固定两种不同抗阻训练方式下的下肢力量变化与肌肉电信号表现特征,为预防股后肌群损伤以及制定训练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12名女性受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远固定训练组(n=6),B组为近固定训练组(n=6)。训练周期为8周,每周进行远固定与近固定训练3次,时间30min,训练负荷为10RM的运动强度,训练量为8次/组×3组,每组间隔3min。训练前后采用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试膝关节屈伸肌力矩的相关动力学参数,采用BIOVISION生物电记录分析系统采集的表面肌电图记录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后重复8次训练动作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对相关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近固定和远固定训练方式均对股后肌群肌肉力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8周远固定训练后,向心60°/s、向心180°/s、离心60°/s,屈肌峰力矩较训练前均显著增加(P<0.01);伸肌峰力矩在向心60°/s、向心180°/s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离心60°/s、离心180°/s较训练前显著增加(P<0.01)。膝关节H/Q常规比值和功能比值只有角速度为60°/s显著增加(P<0.05)。8周近固定训练后,屈肌峰力矩在向心模式下较训练前显著增加(P<0.01),离心模式下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伸肌峰力矩只有向心60°/s显著增加(P<0.05)。膝关节H/Q常规比值在角速度为60°/s和180°/s显著增加(P<0.01),功能比值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训练方式间比较,屈肌峰力矩和向心模式下伸肌峰力矩的增加量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离心模式下伸肌峰力矩的增加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训练后,两组股二头肌、半腱肌IMVC值较训练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股直肌iEMG四周后、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增加(P<0.01)。训练4周后,两组股二头肌(P<0.01)与半腱肌(P<0.05)iEMG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且近固定组iEMG活性高于远固定训练组。远固定训练组在屈髋和伸髋动作中的肌肉共同激活比在训练前后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近固定训练组在屈膝和伸膝动作中的肌肉共同激活比在训练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伸膝时CAR值大于屈膝。远固定与近固定训练组股二头肌与半腱肌的肌肉贡献率均大于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训练后除股二头肌长头和半腱肌外,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的贡献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远固定与近固定两种训练方式均对股后肌群肌肉力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远固定训练对股后肌群肌肉力量的提高更加显著。远固定训练可以增加离心肌力从而提高股后肌群力量,通过提高膝关节屈伸肌比值,使得膝关节前后屈伸肌肌力平衡得到改善,减少运动损伤。股后肌群训练也有助于拮抗肌肌肉力量的增长。但是两种训练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2.不同的训练方式导致肌肉激活水平出现不同的变化。远固定训练组训练后股二头肌和半腱肌iMVC值显著大于近固定训练组。说明远固定训练方法对肌肉的激活作用更明显,可以募集更多的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参与运动,使得股二头肌长头和半腱肌的激活效果显著,肌肉贡献率较高,而股直肌的贡献率也有提高。训练可以通过改变主动肌、协同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协调能力来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动作的肌肉激活水平,从而预防运动损伤。